隗囂一時對自己應歸附哪個皇帝感到為難,便派馬援先去蜀國探聽情況。馬援與公孫述本是同鄉好友,他到成都以後,懷著激動的心情去拜訪公孫述。可沒料到,公孫述竟擺出一副皇帝的架子,並以接待使臣的禮儀接見了馬援。還沒說上幾句話,就封馬援為大將軍,還威嚴地坐在宮殿上,等馬援向他謝恩。馬援心裏很不痛快,回到隴西向隗囂複命。馬援對隗囂說道:“公孫述妄自尊大,不懂得禮賢下士,毫無遠謀,簡直如一隻井底之蛙,我們不能投靠他。”

隗囂聽了馬援的話,便請馬援去見東漢光武帝劉秀。劉秀隻穿著便裝,也沒有太多的侍從,在宮殿上很隨意地接見了馬援,那熱情的樣子,就像接見多年末見的老朋友,沒有擺一點皇帝的架子。

馬援見了,很受感動,對光武帝劉秀說:“我遠道而來,您對我不加戒備,既不擺隆重的排場,也不布置侍衛警衛,就不怕我來刺殺您嗎?”

光武帝劉秀說:“你大概不是什麼刺客,倒像個說客。”說完便哈哈大笑。

馬援見劉秀寬宏大度,平易近人,必能成帝王大業,於是便回複隗囂,一起投奔了劉秀。

望洋興歎

[釋義]望洋:仰視的樣子;興:發出。原意為因對方的偉大感到自己的渺小。現比喻想幹幕件事但條件不足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秋水》

[同義]無可奈何

[例句]王處長不懂外文,麵對幾本英文版的幣鬥技資料,他隻能望洋興歎。

[故事]莊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他的散文優美而富於哲理,充滿了想像力。《秋水》就是他的一篇名作。

《秋水》中說,秋天的時候,大大小小的河流由於季節的關係都流入了黃河,使原本就很氣勢宏大的黃河變得更加寬闊。黃河裏有個河神,被稱為河伯。河伯總是生活在自己的水域中,從末離開過黃河,他認為自己所在的河是天底下最大的水流,感到非常驕傲。

如今,又有許許多多的水流注入黃河,河伯更加自豪了。他遙望著黃河奔流不息的祥子,一直流到天邊,與天相接,自以為天下的水全都在這裏了,不禁得意洋洋起來。他順著河水一路東遊,一邊走一邊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著,不知不覺來到黃河入海口——北海。他一眼望去,頓時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北海無邊無際,寬廣無邊,超出他所能想象的。這時他再看一看流入北海的黃河,不過是一條小小的河流而已,不禁望洋興歎道:“我以前總是以為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天下最大的水域,今天看到了北海才知道自己太不自量力了。現在想想,一定有很多人在嘲笑我啊!”說著,他感到十分的自卑。

沒想到北海並沒有瞧不起他,反而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你看我似乎很大,你不知道天底下比我大的東西又有多少呢。”然後又舉出了許多一山更比一山高的例子,告訴河伯沒有什麼東西是最大、最優秀的,勸他不要自卑。

河伯聽後,深受教誨,為自己以前的表現而慚愧,也為自己懂得了這個道理而感到很快樂。

圍魏救趙

[釋義]指圍攻來犯之敵的後方據點,迫使其撤回兵力而更好殲滅敵人的策略。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例句]得到鬼子掃蕩的情報,八路軍用圍魏救趙的計策,襲擊他們的據點,迫使鬼子退了回去。

[故事]公元前353年,正是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年代。趙國都城邯鄲在魏將龐涓指揮的大軍猛烈進攻下,陷落在即。趙王急忙派出使臣,向齊國請求援兵。

齊威王當即傳令,由田忌任主將,以孫臏為軍師,出動大軍援救趙國。這時,魏軍加緊了對邯鄲的進攻,形勢更為急迫。田忌提出,事不宜遲,救趙大軍必須兼程急赴邯鄲。軍師孫臏認為這不是上策。他沉吟片刻,對田忌說:“要解開一團亂麻,不能大把地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仗的人,不能自己插手幫著去打。將軍想想,救兵解圍是不是也應該這樣?現在魏軍主力正在圍攻邯鄲,如果我們直接去救,恐怕不等大軍趕到,邯鄲就被魏軍攻下來了。相反,如果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設法將魏軍從邯鄲引開,趙國之圍不就解了嗎。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他雖然受到陷害遭受臏刑,雙腿膝蓋骨被挖掉,但精通兵法,腹有韜略,渾為齊將敬重。田忌聽孫臏講的很有道理,便問道:“依軍師的高見,我軍如何行動最好?”孫臏答道:“眼前魏國的精銳之師都在趙國作戰,國內留的多是老弱殘兵。我以為,將軍可以統率大軍火速進攻魏國的都城,吸引龐涓從趙國撤兵來救。這時,將軍又可以以逸待勞,一定能打敗魏軍。”田忌覺得孫臏的主張有理,就采納了他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