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天,費無忌派他的兒子費得雄來到了樊城。他欺騙伍子胥說,平王見伍子胥鎮守樊城,勞苦功高,要重重賞賜他,讓伍子胥翮他一起回京城。伍子胥明知是毒計,卻故作不知,還向費得雄打聽說:“我的父兄如今是否安康?”費得雄趕緊虛情假意地說:“那還用說,你們伍家一直非常興旺,每個人都非常安泰,沒有誰家能比得上啊!”伍子胥聽到他在信口胡言,十分憤怒,咬著牙痛罵他說:“我的父兄都已經被殺了,你還說我們家興旺。”費得雄到這時仍繼續狡辯說:“你一定是道聽途說,怎麼會有這種事,如果我知道有誰造謠中傷你們家,我一定不輕饒他。”伍員聽後,冷笑一聲,說道:“若不是太子親口跟我說明真相,我也不會相信,也就不能拆穿你的謊言,那麼我這次同你一起進京,一定會被你騙進天羅地網!”說完,伍員痛打了他一頓,就棄官而去了。

後來,伍子胥曆盡千難萬險,逃到了吳國借回了吳兵,打敗了楚國,為父兄報了仇。

同心同德

[釋義]德:指信念。同一心願,同一信念,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出處]《尚書·泰誓中》

[同義]同心協力

[反義]離心離德 各行其是

[例句]全國各族人民要同心同德,完成建設祖國的大業。

[故事]商紂王是商朝最後一個君王。他驕奢淫逸,昏庸無能,還暴虐成性,殘害忠良。百姓對他是恨之入骨,商朝在他的統治下也已是搖搖欲墜。同時,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武王的領導下,日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見商紂無道,民不聊生,認為推翻商紂統治的時機已到,便決定起兵伐紂。

周武王聯合了西部八個小諸侯,集結了兵車三百輛,敢死隊勇士三千人,兵士四萬五千人,請薑太公做元帥,討伐商紂。

出征前,全軍召開了誓師大會,周武王巡視全軍時聲討商紂之罪行,他說:“紂王雖然名義上統治著億萬臣民,還有人數眾多的軍隊和將領,但是他荒淫無道,暴虐成性,百姓對他已是恨之入骨,心裏早已背叛他了。我雖然隻有十個協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但是我們都願臣民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所以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接著,周武王又鼓勵將士們說:“我們這次聯合起來討伐紂王,每個將士都應該服從一個目標,具有同一思想,那就是消滅紂王。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次伐紂戰爭中立下功勞。”將士們聽後,各個情緒高漲,熱血沸騰,部隊迅速出發。

周武王率領軍隊,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離都城朝歌隻有七十裏的牧野,在這裏與商朝軍隊發生大戰。紂王軍隊雖有十幾萬大軍,但他們平日裏受盡了紂王的壓迫和虐待,早就恨透了紂王,這時他們紛紛倒戈,引領起義軍攻打朝歌。

周武王的軍隊一鼓作氣地攻進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就焚火自殺,商朝就此滅亡。

投袂而起

[釋義]袂:衣袖。一甩袖子,站立起來。形容渤心立即行動。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四年》

[反義]猶豫不決 垂頭喪氣

[例句]蘆溝橋事變後。許多愛國誌士投袂而起,紛紛趕赴抗日前線。

[故事]公元前617年,楚穆王想攻打宋國,就聯合了鄭、陳、蔡三國軍隊一起伐宋。南昭王自知國小力微,不是聯軍的對手,就連忙向楚穆王表示臣服。

楚穆王洋洋得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宋國,根本不把宋國放在限裏,宋國人都敢怒而不敢言。楚穆王聽說宋國的孟諸澤是打獵的好地方,也不管宋人願不願意就決定去打獵遊玩,還要求宋國為他準備打獵所需用品,並派自己的臣子申舟管理這些事情。申舟狗仗人勢,對宋人呼來喝去,後來竟因為宋昭王遲到且未點燃火炬而責打為宋昭王駕車的官員。宋昭王非常沒麵子,宋國人也認為這是對宋國的羞辱,十分憤怒。

三年後楚穆王死了,楚莊王即位。一次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途中要經過宋國。如果按慣例,途中應向宋國借道,可楚莊王根本看不起宋國,他吩咐申舟不用借道直接通過宋國。可申舟很害怕,他擔心自己過去侮辱過宋昭王怕他們借機報複,殺了自己。但楚莊王仍堅持己見,告訴申舟隻管前往,如有不測,他立即發兵把宋國殺個片甲不留。

申舟膽戰心驚地進入了宋國,不久就被發現並扣留起來。宋人見他又一次輕視宋國,忍無可忍,把他處死了。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勃然大怒,一甩袖子就站起來,劍也沒有帶,就快步走出皇宮,到軍營令將士們立即出兵伐宋。

宋國軍民已經作好了準備,對楚國的不滿和怨恨使他們緊緊團結在一起,竭力抵抗,楚軍幾次進攻都無法取勝,楚莊王沒有辦法。隻好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