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鮑叔牙的話,齊桓公召見了管仲,問他複興國家的方針大略。管仲想都不想,直接回答道:“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擴大城鎮規模,發展生產,我比不上寧越,請您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禮儀嫻熟舉止得體,說話得當,又善於審時度勢,我比不上隰明,請您派他去主管外交事務;能夠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惜自己的生命,為國事不辭辛苦,正直忠誠,敢冒死進諫,我比不上東郭牙,請您派他去監察朝廷事務;打仗勇敢,善於帶兵,把軍隊治理得嚴明有素,隻要戰鼓一響,將士們各個奮勇當先,毫不畏懼,把戰死當成回家一樣,我比不上王子城父,請您派他去管理軍隊;至於斷案英明,清正廉潔,我不如弦章,請您派他去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國富民強,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如果您想稱霸於諸侯,就需要我管仲。”
齊桓公渾感管仲是個曠世奇才,就任命他做了相國。在管仲的治理下,齊國越來越強盛,終於成為一方霸主。
數典忘祖
[釋義]數:數著說;典:典籍,史冊。談論禮製掌故時,把祖先的職守都忘記了。比喻忘本或對本國曆史的無知。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
[例句]現在有些年輕人醉心於西方文化,對自己國家的曆史卻一知半解,這豈不是數典忘祖嗎?
[故事]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夫人穆後去世,各個諸侯國都要派專使到皇城參加葬禮,並且供上珍貴的禮物。
晉國的荀礫、籍談作為專使抵達皇城參加葬禮,但晉王卻沒讓他們帶禮物去。周景王為此很不高興,便特地設宴招待他們,想借此機會詢問他們沒有帶來禮物的原因。
酒宴上,周景王故意使用魯國進貢的寶壺作酒杯斟酒,別有用心地詢問籍談:“別的諸侯都有禮器進貢王室,獨獨晉國沒有,這是為什麼?”
籍談回答說:“早年各諸侯受封的時候,都接受了王室的寶器,而晉國沒有得到:另外,晉國處在深山裏,與戎狄等少數民族為鄰而遠離王室,天子的威福不能達到,我們順服戎狄都來不及,還怎麼向王室奉獻禮器呢?”
周景王聽了這些話,十分生氣,說:“晉國的始祖唐叔是周成王的同胞兄弟,怎麼可能沒有賞賜呢?唐叔接受了文王的鼓和車,還接受了武王的皮甲,後來周襄王還賞賜了斧鉞、香酒、弓箭和勇士給晉文公,晉文公還用它們征服了東夏,這些不都是賞賜麼?你的祖先就是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員,你現在也掌管著晉國的文物典籍,怎麼會把這些都忘了昵?”
籍談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隻好沉默不語。
周景王送走客人後,對大臣們說:“我看籍談的後代恐怕不能享有祿位了吧,因為他數典忘祖。”
籍談回國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夫叔向。叔向說:“我看周天子恐怕得不到善終!他竟然借為皇後辦喪事之機向別人要寶物,太不像話了!他背出的典章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四麵楚歌
[釋義]四麵部是楚國的歌聲,比喻陷入四麵受敵、孤立無援的圃境。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記》
[同義]危機四伏
[例句]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四麵楚歌,孤立無援,不得不接受失敗的命運。
[故事]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先後攻進了秦國都城成陽,滅掉了秦國。項羽自恃軍事力量強大,便自封為西楚霸王,把劉邦趕到不毛之地西蜀。後來,劉邦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勢力,發動了曠日持久的“楚漢戰爭”。
雙方爭戰多年,不分勝敗,便議和罷兵,約定以鴻溝為界,各封領土,互不侵犯。
劉邦手中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認為現在項羽的勢力已經日漸衰弱,應該把握時機,一舉消滅項羽。
於是,劉邦親率大軍把楚軍殺了個措手不及。項羽大敗,退到了垓下,結果又中了韓信的十麵埋伏之計,脫身不得。
此時,項羽的部隊不僅人數少,連糧食也快耗盡了。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誌,張良獻計說:“我們可以讓漢軍大唱楚地民歌,引起楚兵的思鄉之情,讓他們喪失戰鬥力。”
在一個冷風颼颼的黑夜裏,項羽躺在席上,輾轉反側,正在思考突出重圍的辦法。突然,遠處飄來了一陣幽怨悲涼的楚歌,歌聲是那麼深沉,那麼熟悉。外麵的歌聲越變越近,東麵唱過西麵唱。南麵唱過北麵唱,歌聲此起彼伏。項羽大吃一驚,說:“難道漢軍已經完全占領了楚地嗎?不然漢軍中哪來這麼多楚人呢?”
項羽聽著四麵飄來的楚歌,看著士氣低落的部下,心情異常沮喪。項羽絕望地在帳篷裏痛飲烈酒,慷慨高歌,心愛的虞姬也在一旁和聲而唱,淒切的氣氛令人聞之心碎。
沒多久,項羽便領著殘兵敗將突圍而去。當他逃到波濤洶湧的烏江時,被漢軍追上,項羽被逼無奈,拔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