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色俱厲
[釋義]聲色:說話的聲音和臉色。說話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出處]唐·趙磷《因話錄·卷一·宮部》
[同義]疾言厲色 正顏厲色
[反義]和顏悅色 和藹可親
[例句]孩子做鍇了事,應該以批評教育為主,不要動不動就聲色俱厲地責罵。
[故事]唐德宗時期,翰木市學士韋綬為人忠厚,工作認真,深得皇帝信任。他的職務相當於皇帝的顧問秘書官,與皇帝非常親近,經常住在內廷撰擬有關官員任免的文告,被人稱做“內相”。
由於工作繁忙,韋綬經常不能回家,也無法對母親盡孝。他心中非常內疚,多次上書請求辭職,都沒被批準,直到他身體越來越差,德宗才同意他回家怖養。
韋綬的兒子韋溫,聰明又好學,十一歲時就通過了錄取官吏的考試,被補授為鹹陽尉,後來又升任為監察禦史。他對父親很孝順,韋綬辭官回家後,他也跟著辭官回家照顧父親。後來,他父親得了重病,臨終前對他說:“內廷係是非之地,你答應我,一定不要當翰林學士。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惹來殺身之禍。”韋溫含著眼淚答應了。
韋綬去世後,韋溫又出來做官。當時已經是唐文宗執政,他對韋溫的才幹非常賞識,就決定任命他為翰林學士。
韋溫知道皇帝的決定,非常為難,他銘記父親的遺訓,懇切地要求文宗不要封他做翰林市學士。文宗十分不解,就再三詢問,問他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別人想求都求不到的職務。韋溫無奈,隻能把父親的遺訓告訴給皇帝。
後來,文帝對大臣們說:“我想要重用韋溫,可每次都被他推辭,難道我身邊沒他就不行嗎?”他說這話時非常生氣,聲音和臉色都非常嚴厲。這時,一個與韋溫交好的大臣勸諫說:“陛下,韋溫之所以如此固執,是由於他父親的遺命,請您成全他的一片孝心吧!”文宗不以為然地說:“他父親這樣糊塗的遺囑,韋溫也要遵守,讓我怎麼成全他?”那位大臣又說:“韋溫連父親這麼糊塗的遺囑也能遵守,這說明他是格外的孝心啊!”
唐文宗無奈,也隻好不再為難韋溫了。
事半功倍
[釋義]事半:措施隻有別人的一半;功倍:功效加倍。形容方法好,用力少而收效大。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反義]事倍功半力倍功寡
[例句]他經常把在部隊學來的知識用到工作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又一著名代表人物。他也有自己的一批學生,經常和學生們在一起暢談討論學問。
有一次,孟子和他的學生公孫醜圍坐著一起議論使中國統一的問題。公孫醜謙恭地問孟子道:“你有什麼高論可使中國早日實現統一呢?”
孟子答道:“我們主張施行‘仁政’的方法親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談到這個問題,周文王便是一個榜樣。周文王僅以方圓一百裏的小國土地為基礎,廣施仁政,深得人心。結果戰勝了擁有廣大疆域,殘暴無道的商紂王,奪取了整個天下。”
孟子頓了頓,又繼續說道:“而如今的世道,老百姓正在經受著殘無人道的政治折磨,各國之間戰爭不斷,曆史上從來還沒有比現在更嚴重的。老百姓對生活的要求其實並不高,饑餓的人隻要有口飯吃就行了,口渴的人隻要有口水喝就好了。孔子曾說過,德政實行起來,比傳遞文書命令還要快。”
孟子的一番話,說得公孫醜頻頻點頭。孟子繼續說著:“現在,擁有肥沃土地,兵精馬壯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那麼老百姓高興的程度,就會像被倒著吊起來的人得到釋放一樣。如果能這樣,要想統一中國,也就不是什麼十分困難的事情了。與古人相比,隻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可以收到雙倍的效景。”
視死如歸
[釋義]把死看成回家一樣,形容對死無所畏懼。常指為了正義事業,不惜犧牲生命。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勿躬》
[同義]赴難如歸 舍生忘死
[反義]貪生怕死 苟且偷生
[例句]麵對敵人的屠刀,他毫不畏懼,視死如歸,表現了共產黨員的英雄氣概。
[故事]管仲是春幣火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曾經做過齊國公子糾的師傅。在爭奪王位的鬥爭中,管仲射了公子糾的對手公子小白一箭,可是小白並沒有死,還順利地當上了齊國的國君,人稱齊桓公。
齊桓公當政後,任命幫助自己登上王位的鮑叔牙為相國。鮑叔牙不但拒絕了,還舉薦已淪為階下之囚的管仲擔任這個職務。他認為自己雖然有治國之才,但齊國若想在天下諸侯中稱王稱霸,就必須有管仲這樣的人來輔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齊桓公,並表示自己甘願給管仲當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