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罰分明
[釋義]該賞就賞,該罰就罰,絕不含糊。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實貢》
[同義]信賞必罰
[反義]賞罰不明
[例句]誰是誰非,群眾知道得最清楚,虛心聽取群眾意見,才能做到賞罰分明。
[故事]晉朝的時候,晉文公打下了曹國之後,為了保護自己的恩人僖負羈的安全,就立即發布了一道命令,任何人都不允許動僖負羈家的一草一市,否則,就砍頭。
但是,晉文公發布命令不久後,朝中的兩員大將魏準和顛頡不顧命令打算到僖負羈家將他殺死。他們悄悄地跳上僖負羈家的屋頂,想潛入他家屋子裏。誰知,一不小心,魏準從房頂上掉了下來,還受了傷。不久晉文公便得知了這件事情,他異常憤怒,認為魏準和顛頡不聽自己的號令,擅自行動,於是便決定下令殺死他們兩個。
朝中有一位大臣,名叫趙衰。他覺得這樣做不太台適,就去勸晉文公說:“魏準和顛頡都是為我們晉國立過大功的將軍,將他們殺死末免有些太可惜了呀!”晉文公聽後,連連搖頭駁斥道:“功是功,過是過,不能混為一談。有功時我已封賞他們了,有罪時難到不該懲罰嗎?賞罰一定要分明,要不然就會亂了章法。”
無奈之下,趙衰隻好為魏準求情說:“魏準的功勞的確是非常大,況且當今朝廷正在用人之際,您何不給他一個補救的機會,讓他戴罪立功呢?”
於是,晉文公就下令殺死了顛頡,並革掉了魏準的官職讓他戴罪立功。全軍上下知道了晉文公對兩位將軍的處罰後,都十分敬畏晉文公,認為他賞罰分明,誰都不敢再擅自行動了。
從此後晉文公的隊伍軍紀嚴明,為他打下霸業奠定了基礎。
身先士卒
[釋義]指作戰時將帥親自;中在士兵的前麵。現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麵。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孫輔傳》
[同義]一馬當先 以身作則
[例句]在非典肆虐的日子裏,許多省市領導身先士卒,堅持工作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使非典病情得到很好的控製。
[故事]孫策是東漢時的勇士,他力大無比,作戰英勇。他繼承父誌,在短時期內就率軍削平了江東的割據勢力。
孫策不但勇猛過人,而且還善於用人,也能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所以,他手下的將士都願意聽命於他,為他效力。孫策在創立東吳政權的過程中,十分倚重士族中的傑出人物,如周瑜、魯肅、張昭等人。孫策占據江東五郡之後,決心攻伐廬江郡。
那時,廬江太守劉勳屯兵皖城,收留了前來投靠的袁術的部下數千人馬,但是又沒有糧食供給他們。於是,劉勳與部下商議,準備偷襲海昏縣,奪取那裏的糧食。不料,這個消息被孫策知道了,孫策就派部將孫賁、孫輔兄弟率八千大軍在劉勳歸途必經之地彭澤埋伏。自己則與周瑜帶兩萬大軍襲擊劉勳的老窩皖城。吳軍作戰英勇,不久就攻破了皖城,俘虜了守軍三萬餘人,包括劉勳、袁術的家眷。
再說劉勳偷襲海昏縣,一無所獲,在返回皖城時路過彭地,與孫輔的軍隊展開激戰。孫輔年輕氣盛,他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地;中向敵軍,士兵們受到鼓舞,也都各個爭先。一番激戰,直殺得敵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最後,劉勳隻帶領殘兵十幾人,從楚江逃到尋陽。後來聽說皖城已被孫策占據,隻好投奔了曹操。
孫策占據廬江郡後,勢力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大。
生靈塗炭
[釋義]生靈:老百姓;塗:爛泥沼;炭:炭火。老百姓像陷在泥裏、掉在火炕裏一樣。形容老百姓處在極端困苦的境地中。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
[同義]民不聊生 民生凋敝
[反義]安居樂業 國泰民安
[例句]在軍閥連年混戰的舊中國,生靈塗炭,百姓怨聲載道。
[故事]十六國時期,前秦在國君苻堅的領導下,國富民強,逐步統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對東晉造成了威脅。可是後來苻堅仗著國力強盛,不顧別人反對,經常發動戰爭,使人民很痛苦。在建元十九年苻堅調傾國之兵,攻打東晉,在淝水大敗,使前紊一蹶不振,各族首領乘機叛亂,苻堅被羌族人殺死。
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痛,便找到了駐守在鄴城的苻堅的兒子苻丕,並把他接到了晉陽。然後招集了一些前秦的舊部,一起擁立苻丕當了皇帝。苻丕當上皇帝後,大封群臣,加封王永為左丞相。
王永當了左丞相之後,寫了一篇檄文,號召分散在各地的前秦的軍隊聯台起來,共同討伐打敗前秦的各個少數民族的政權。這篇檄文中寫道:“前秦被打敗,苻堅被人殺害,首都長安已淪陷了,致使原本強盛的國家敗落了,老百姓痛苦的生活,就像是處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如景分散在各地的前秦的官員看到這篇檄文後,一定要立刻拉出兵馬到晉陽來會師,一定為恢複前秦而準備作戰。”
這篇檄文發出以後,收到很大的成效,許多前秦的武裝力量都聚集到了晉陽。但是敵人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後紊的首領姚其和後燕的首領慕容垂領兵與前秦的舊部作戰。王永他們根市不是他們的對手,無法取得勝利。漸漸地前秦的力量一點點的衰敗、削弱,更加無法抵禦後秦的攻擊,終於在公元394年,被後秦給徹底地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