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年,劉秀稱帝後,他不忘“先主後己”的馮異,封他為陽夏侯兼征西將軍,令他率軍去平定關中。後來馮異又負責鎮守關中,深得百姓愛戴,人們都稱他為“成陽王”。這時有人上奏劉秀,說馮異位高杈重,應提防他謀反。馮異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擔心,立即上書劉秀,表白自己說:“過去環境圃難的時候,我做事都不敢有半點差錯。如今天下太平,我怎會對陛下產生二心呢?”劉秀立即回信說:“我們在公的方麵是君臣關係,於私卻情同父子,我對你沒有一點不放心的,你也不用擔心。”
後來,馮異去洛陽朝拜劉秀,劉秀拉著他的手對百官介紹說:“是我起兵時的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意思是這位馮將軍是我當年起兵時的主簿,他為我披開荊棘打天下,給我平定了關中地區。
破釜沉舟
[釋義]釜:鍋;舟:船。打破飯鍋,鑿沉渡船。比喻不留退路,下定決心幹到底。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同義]義無返顧 背水一戰
[反義]瞻前顧後 猶豫不決
[例句]在輸掉一場重要的比賽後,大家都表示要破釜沉舟,贏得剩下的所有比賽,爭取小組出線權。
[故事]秦末,秦將章邯大敗楚軍,楚軍將領項梁戰死。章邯認為楚軍元氣大傷,就轉去攻打趙國。攻克邯鄲後,趙王被迫逃往巨鹿。章邯又把巨鹿包圍起親,趙王急忙派人向楚懷王求救,楚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去救援趙軍。
宋義想讓秦軍與趙軍打個兩敗俱傷,再發動進攻,就把部隊駐紮在安陽,一連46天按兵不動。天氣漸冷,將士們多有怨言。副將項羽更是心急如焚,他性格急躁,加上死去的項梁是他叔父,他報仇心切,便再三地去勸宋義發兵。宋義根本沒把項羽放在眼裏,不但不聽他的勸告,還諷刺他有勇無謀,項羽一氣之下就把宋義給殺了。他通告全軍說:“宋義勾結敵人,我奉楚王密令將他處決了。”全軍將士本來就對宋義不滿,又都懼怕項羽,就推舉他為上將軍,楚懷王知道後也無可奈何了。
項羽立即調兵遣將,派黥布和蒲將軍帶一支人馬做先鋒,渡河去救趙軍。不久,趙軍又派人來請求增加援兵。項羽便親自率領主力去渡河參戰。楚軍剛剛渡完河,項羽就命令把所有的船都鑿沉:然後讓每個士兵隻能帶三天的幹糧,把做飯用的釜甑全部砸碎,並燒毀了帳篷等營具。最後,他對全軍將士說:“此次進軍隻能進,不能退,我們一定要在三天之內打敗秦軍!”楚軍將士全都明白了項羽“破釜沉舟”的用意,如今鍋砸了,船沉了,沒有退路,隻能勇往直前了。
不久,戰鬥開始了,項羽騎著烏帷馬率先衝入秦軍陣營,楚軍戰士們也不示弱,為了能生存下去,隻好拚死一搏了。經過一番較量,無所畏懼的楚軍一舉將20萬秦軍擊潰,解了趙國之圍。
“巨鹿之戰”使項羽名聲大振,被擁立為反秦軍隊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