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龍附鳳

[釋義]攀、附:依附;龍、鳳:比喻有權勢的人。比喻投靠有杈有勢的人。

[出處]漢·班固《漢書·敘傳下》

[同義]趨炎附勢

[例句]他不學無格,一心想攀龍附鳳,找一個靠山,以求飛黃騰達。

[故事]漢高祖劉邦出身低微,家境貧寒。他三十歲時,當上了秦朝沛縣的一個鄉村小吏——亭長。他為人豁達大度、胸懷開朗、有魄力,愛交朋友。當地人蕭何、樊噲、夏侯嬰都是他的好友,這些人後來都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

樊噲是劉邦的同鄉,以賣狗肉為生。陳勝、吳廣起義後,沛縣縣令驚慌失措,打算響應陳勝、吳廣,就派樊噲去找劉邦相助。不料劉邦趕來後,縣令又反悔了。於是劉邦說服城裏人殺了縣令,帶領三千兵馬誓師起義。

夏侯嬰與劉邦早有交情。他原來是縣衙裏的馬夫,後來當了縣吏。一天他與劉邦打鬧,不小心被劉邦打傷。有人誣告劉邦身為亭長,打傷百姓,應當嚴懲。夏侯嬰趕緊為劉邦解釋。不料,夏侯嬰反以偽證罪被捕下獄,坐了一年多的班房。後來劉邦起兵,他和樊噲做了劉邦的部將。

灌嬰是個販賣絲綢的小商人,主要在睢陽一帶活動,後來成為劉邦的心腹。

酈食其是個小吏。在劉邦攻打秦都成陽前,劉邦兵臨陳留縣,但久攻不下。酈食其便前來獻計,他夜裏潛入陳留縣,勸說縣令打開城門,但陳留縣縣令不允,被酈食其割下頭顱高高懸掛在竹竿上。守城官兵打開城門投降,酈食其後來推薦了他頗有智謀的弟弟酈商,也被劉邦留在手下任職。

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後,論功行賞。樊噲、夏侯嬰、灌嬰、酈商等人也先後被封為舞陽侯、汝陰侯、穎陰侯和曲周侯。後來,史書《漢書》中評論他們四人寫道:“舞陽侯原來是操屠刀的,汝陰侯原來是馬夫,穎陰侯原來是商販,曲周侯原來是個庸夫。這些出身低微的人,因為結交了皇帝劉邦,好比攀著龍鱗,附著鳳翼,以至獲得封侯之賞,得以與天子在大街上並駕齊驅。”

披荊斬棘

[釋義]劈開荊條,砍斷棘樹。形容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或克服創業過程中的重重圃難。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馮異傳》

[例句]無數革命先烈為了祖國的獨立富強,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故事]馮異是東漢初期潁川人,他智勇雙全,為人謙虛,輔佐劉秀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將。可是每次論功行賞時,馮異又總是不聲不響地獨坐在大樹下,從不去爭功。時間久了,大家就送給他一個雅號:“大樹將軍”。

公元23年,馮異隨劉秀遠征河北。有一天,天寒地凍,又沒有糧食,將士們都走不動了。劉秀就讓大家在路旁一個叫蕪萎的亭子裏歇腳。剛進亭子,劉秀就餓得昏睡過去。馮異也又餓又累,但他仍支撐著到附近的百姓家討了一些稀粥,端給劉秀喝,劉秀餓得幾口便吞了下去,感到舒服多了。

劉秀一行人來到南宮時,又趕上傾盆大雨,一個個被淋得瑟瑟發抖,好不容易找到一所房子,大家忙進去避雨。馮異去弄了一些幹柴讓劉秀取暖,又把牆角堆著的麥子煮成飯,先讓劉秀吃飽,然後才和大家胡亂吃了幾口,繼續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