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險阻

[釋義]艱難:艱辛和圃難:險阻:危險和阻礙。形容前進的路上困難重重。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同義]艱難曲折

[反義]一帆風順

[例句]中國紅軍經曆了數不盡的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二萬五千裏長征。

[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遭到了繼母的陷害,被迫逃離了國家,四處流亡。一直到19年之後才在一些人的幫助下,重新回到了晉國,並做了晉國的國君,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經曆過許多磨難,了解民間的疾苦,所以他一執政便開始勵精圖治,實施了許多利於國計民生的法令,使晉國一天天強大起來。

當時,正是諸侯紛爭,各據一方的時刻,諸侯國之間也是弱肉強食、勝者為王。楚國由於地大兵強、實力雄厚,就控製了自己周圍的一些小國,儼然成了中原的霸主。晉文公對此非常不滿,決定挑戰楚國的霸權。在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親自率領大軍,去攻打依附楚國的曹、衛兩個小國。

楚國在位的國君是楚成王,他知道這個消息後,便派遣大將子玉率軍去救援曹國和衛國。大將子玉並沒有把晉軍放在眼裏,在心理上也沒作好打硬仗的準備,就帶領大軍出發了。

楚成王對此非常擔心,他怕子玉因輕敵而被敵軍打敗,於是子玉剛走,楚成王便寫信給子玉,在信中很嚴肅地告誡他說:“晉文公曾經在外流亡了19年,經曆了無數的艱難險阻,有豐富的閱曆,深知人民的憎惡,對於如何統治國家,如何指揮軍隊作戰都有很多經驗。所以說,你的對手相當的強大,千萬不可以輕視他,否則,就會導致自己徹底失敗。”

子玉接到了楚成王的信後,仍然不放在心上,當兩軍對壘的時候,由於他過分的輕敵使自己的軍隊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這時候的他,後悔不及。

驕兵必敗

[釋義]驕傲輕敵的軍隊必定打敗仗。比喻驕傲最終會導致一事無成。

[出處]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反義]哀兵必勝

[例句]驕兵必敗,這就是他常輸給水平比他低的選手的原因。

[故事]西漢時期,車師國騷擾漢朝邊境,漢宣帝決定派侍郎鄭吉等人,將一大批免刑的罪人送到渠犁城一帶,讓他們開墾耕種,屯積糧食,以備攻打車師國之用。秋收時節,糧食豐收,官帝才派漢軍去攻打車師。

車師國王不知所措,連忙向匈奴求救,誰知匈奴兵遲遲不到,車師國無奈隻好投降了漢軍。戰後,侍郎鄭吉派三百士兵留駐車師國,自己帶兵返回了渠犁。

當得知漢軍主力撤出了車師,匈奴立即派騎兵襲擊車師,鄭吉迅速前來救援。因敵眾我寡,也被匈奴軍給圍圃住了,鄭吉趕緊派人去漢都求救。

漢宣帝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趙充國主張趁匈奴勢力尚弱,派兵攻打其右翼,迫使它從車師撤軍。丞相魏相卻有不同的主張,他對皇帝說:“最近幾年,匈奴沒有來侵擾我們的邊境,現在為了車師而去攻打他,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而且邊境上的百姓生活很困難,無衣無糧,隻能穿羊皮、狗皮以草籽充饑。怎能輕易興兵打仗呢?再說國內也連年遭受災害,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加上郡縣的許多官吏不稱職,風俗、道德方麵也出現了問題,發生了很多起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的案件。我認為眼前最重要的是整頓朝綱,任用賢能,如果一定要出兵攻打匈奴的話,即使勝利了,也會產生無窮的後患。倚仗著國人人多而窮兵黷武,就是驕傲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是注定要失敗的。”

漢宣帝聽從了魏相的意見,決定不大規模地攻打匈奴,隻是調動一部分軍隊開到車師附近,援助鄭吉的軍隊返回了渠犁。

矯枉過正

[釋義]矯:矯正;枉:彎曲;過:超出。把彎曲的東西扭直,卻彎過了頭,歪向另一邊。比喻糾正偏差過了頭而陷入另一種偏差。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例句]糾正錯誤要實事求是,力求恰如其分,盡量避免矯

[故事]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建立了周朝。他吸取夏、商兩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將王族功臣按等級分封到各地,成為諸侯,進行分區管理,當時共分封了大約八百多個諸侯國。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分封製的弊端漸露。各地諸侯國的後代各自為政,開始不尊重周朝天子,並開始發生戰爭,周朝則日趨衰落,最終導致統一的國家四分五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他吸取了周朝的教訓,廢除分封製,將天下分為36郡,以便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秦朝統治。秦朝政權日益鞏固。但是由於秦二世胡亥對人民實行極其殘酷的鎮壓和剝削,使階級矛盾激化,導致了以陳勝、吳廣為首領的農民起義大爆發。

劉邦建立漢王朝,史稱漢高祖。他認為秦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廢除了諸侯分封製。於是,他為了鞏固統治,恢複分封製,設立王、侯兩級爵位,大封功臣和宗室子弟。沒有料到,後來各路諸侯又紛紛作亂。

漢景帝在鎮壓吳楚七個諸侯國叛亂後,覺得漢高祖劉邦的分封製不合理。他為了鞏固政市又,就決定把各諸侯國的任免官吏權力收歸中央;各諸侯國的稅收也要上交中央;各諸侯國鑄造錢幣市又力也被收回;改為由朝廷任命官吏,以鞏固中央統治。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撰寫史書《漢書·諸侯王表序》時,對此評論道:西漢初年恢複分封製,大的諸侯王國跨州兼郡,擁有數十座城池,宮室百官的製度同中央的製度一樣,可謂是矯枉過正。

竭澤而漁

[釋義]放盡池子裏的水來捉魚。比喻隻顧眼前利益,不做長遠打算,做事不留餘地。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

[同義]殺雞取卵

[例句]發展經濟必須台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絕不能為了眼前利益,做竭澤而漁的傻事。

[故事]公元前636年,晉公子重耳回晉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當時,曹、衛、陳、蔡、鄭等諸侯國都倒向勢力強大的楚國,可是隻有宋國不肯親近楚國,而投靠於晉國。楚威王得知此事後十分憤怒,便命令大將軍子玉率領三軍,將宋國緊緊包圍。

宋成王一看情況不好,便趕緊向晉文公請求支援,晉文公收到宋國的告急文書後,便把舅父狐偃召來商議。當時,晉軍的兵力沒有楚國強大,麵對兩國軍事力量的差距,晉文公就問狐偃:“楚國的兵力超過我們晉國的兵力,我們如何才能取得勝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