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狗盜

[釋義]本指學雞叫,學狗偷東西。比喻卑微不足稱道的市鋇。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孟嚐君列傳》

[例句]雞鳴狗盜,盡管隻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有時也能起大作用。

[故事]秦昭王仰慕齊國相國孟嚐君的名聲,請他到秦國去。孟嚐君帶了許多門客前往,並獻給秦王許多禮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一件天下無雙的白狐裘。秦王非常高興,吩咐手下好好收藏起來。

不久秦王拜孟嚐君為相國。但後來聽了一些大臣的話,又覺得他是齊國貴族,任用他對秦國不利;而放他回國,則擔心他已掌握了秦國的情況,考慮再三,下令先把他軟禁起來。

孟嚐君不清楚秦王這樣做的意圖。虧得秦王的弟弟涇陽君秘密地向他通氣,又建議孟嚐君買通秦王寵愛的燕姬,讓她在秦王麵前說好話,爭取釋放回國。

孟嚐君取出一對上好的白璧,請涇陽君贈給燕姬,讓她在秦王麵前為自己說好話。不料,燕姬不要白璧,而要白狐裘。聲稱隻有得到白狐裘,才肯向秦王求情。

孟嚐君很犯愁,因為白狐裘隻有一件,並且已獻給秦王,現在該怎麼辦呢?他與門客商量,大家一籌莫展。後來,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說:

“我潛進宮去,把早先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偷出來!”

“你準備用什麼辦法去偷呢?”孟嚐君問。

“我打算裝扮成一條狗去偷!”

孟嚐君急於獲救,馬上同意。當夜,這門客從狗洞裏鑽進宮內,終於偷到了白狐裘。燕姬得到白狐裘後,馬上說服秦王簽發了過關的憑證,釋放了孟嚐君。

孟嚐君怕秦王反悔,一拿到過關憑證,就立即離開。可是,由於天末亮,城門緊閉。這時,又有個門客學起雞鳴的聲音,守關士兵聽到雞叫,還以為天亮了,便放孟嚐君一行人出城。

秦王果然反悔,派人迅速追趕。但追到函穀關時,孟嚐君等早已出關了。

機不可失

[釋義]機:時機。形容機會來之不易,不能錯過。

[出處]後晉·劉晌等《舊唐書·李靖傳》

[同義]事不宜遲

[反義]坐失良機

[例句]機不可失,你一定要利用這次出國的機會,好好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

[故事]唐朝時,有一個著名的軍事家李靖,他跟隨李淵,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建立後不久,李靖就給唐高祖李淵上書,建議攻打在長江中遊地區憑借天險而割據一方的蕭銑。李淵同意了他的看法,委任李靖為領軍總管,作為李淵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軍前去討伐蕭銑。

時值涼秋,蕭銑見江水上漲,三峽路險,認為唐軍不敢貿然進犯,因此沒有做任何防備。

不久,唐軍隊伍趕到江邊,將士們看著滔滔的江水,十分險惡,都有些畏懼。軍中許多將領都對李孝慕說:“現在江水上漲,渡江十分危險,不如等江水退了再渡江。”而李靖認為,作戰講究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對方認為我軍不會在這個時候渡江,防守必定鬆懈,如果我們趁此時機渡江,一定會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李孝慕采納了孿靖的意見,帶兵強渡長江,占得先機。蕭銑得知此事後,派部將文士弘抵禦唐軍。李靖考慮到文士弘是一員猛將,不會在很短的時間被打垮,建議等敵軍士氣衰落時再出擊。但李孝慕不聽,親自率軍出戰,結果慘遭失敗。

李靖冷靜地觀察敵軍,見敵軍在追擊中搶掠了大量物資,每個士兵的身上都背得重重的。於是,便向李孝慕建議說:“將軍,我們的好時機到了,現在,敵軍士兵身上背著戰利品,行動十分不便。我軍應該乘機幾反戈一擊,一定會反敗為勝。”孿孝慕聽了他的話,帶領唐軍反擊,終於一舉挽回了敗局。最後,唐軍乘勝出擊,把蕭銑包圍在江陵城中,逼得蕭銑隻好投降。

寄人籬下

[釋義]寄:依附。原指文章著述應當自創一體,以“寄人籬下”比喻因襲他人。後比喻依咐別人生活,不能獨立。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張融傳》

[同義]仰人鼻息傍人門戶

[反義]自食其力

[例句]父親死後,他和媽媽隻好住在叔叔家裏,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故事]南齊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讀書人,叫張融。他身材十分矮小,麵貌也極其醜陋,而且生性怪僻,行動舉止也很不同於常人。但是,他每天卻都容光滿麵,走路的時候翹首挺胸,把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裏。

在蕭道成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就對張融的品格和才學十分欣賞。後來他們做了朋友,在旁人麵前,他總是稱讚張融說:“像張融這樣的人,博學多才,真可以說是個人才,而且是必不司少,又不可多得的人才。”

後來,蕭道成建立了大齊政權,就經常召見張融,並和他一起探討有關文學和藝術方麵的問題。

有一次,蕭道成與張融一起討論有關書法方麵的問題。蕭道成對張融說:“你的書法頗有骨力,但是還是缺少王羲之、王獻之那樣的法度。”

張融聽了蕭道成的話後,心裏十分不高興。他不服氣地說:“不是我缺少Z的法度,而是他們缺乏我的法度啊。”

張融認為,不但書法創作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在文章創作上,也應有獨創性,應形成自己的風格。他曾經在一篇文章的序文中寫道:“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做文章時就應該像孔子刪編《詩》、《書》,製訂《禮》、《樂》那樣,積極發揚自己的創造性,而不能夠抄襲他人,像鳥雀那樣寄居在人家的籬笆下麵。”

家喻戶曉

[釋義]喻:明白;曉:知道。家家戶戶都知道。表示人人皆知。

[出處]後晉·劉晌等《舊唐書·魏暮傳》

[同義]盡人皆知 婦孺皆知

[反義]不見經傳

[例句]中國足球隊首次闖入世界杯的消息,在中國已經是家嗡戶曉,盡人皆知了。

[故事]魏薯是唐初著名丞相魏征的第五代孫,他在唐文宗時官至左拾遺,很得唐文宗的信賴。他繼承了先祖的遺風,隻要一發現皇帝有什麼失誤,就敢直言進諫。

當時有一個人叫李孝本的人,他是皇室的宗親,在朝中擔任禦史中丞的職務。有一次他因別人犯罪而受到牽連,最後被判死刑,皇帝下令把他的女兒收入皇宮。

魏暮聽到這個決定,認為並不妥當,因為李孝本的女兒也是李氏的皇家宗室,如果把她收入宮中,就違背了人倫天理,所以他立即上疏勸咀皇帝。

皇帝虛心接受了魏暮的意見,認為自己的作法是有失妥當的,便立即下令將李孝本的女兒放出皇宮。他認為是魏暮勇於直諫,使自己及時認清了錯誤,並很快的改正了,也使自己免於被外人議論。他心中非常感激魏暮。便下了一道詔書,詔書中寫道:“我把李孝本的女兒收入宮中,是讓她為王子們清掃宮殿,並不是讓她當歌妓一類的服務。我想她是我們皇室的宗親,年紀又很小,雖然她父親犯下過錯,我仍希望可以扶養幫助她,並不是讓她做宮女。即使是這樣,外麵的人也可能搞不清事的真相。而我又不能把我的意思傳達到‘家至戶曉’,因此會有許多人識以為違背了人倫。”接著詔書中又誇獎魏暮對皇帝的及時提醒並說:“你能像你祖先魏征那樣直言勸諫,我難道不能像太宗皇帝那樣虛心地接受忠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