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澈之鮒
[釋義]涸:水幹,枯竭;轍:車輪溝:鮒:鯽魚。指幹枯車轍裏的鯽魚。比喻處於圃境,急待救援的人。
[出處]春秋·莊周《莊子·外物》
[例句]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鬥之水一樣。
[故事]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其中道家是以莊子為代表的,莊子不僅是位思想家,還是著名的哲學家。
莊子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經常靠借錢借米打發日子。
有一天,莊子家裏又沒有米了。他聽說有個原來的好友當了監河侯,就硬著頭皮到他的家中去借米。莊子來到這個當監河侯的朋友家中,寒暄了一番,便委婉地提出要借些米填飽肚子。
莊子年輕的時候,便很有學問和見識,大家又都是讀書人,監河侯對莊子倒是非常恭敬也是非常客氣,但聽到莊子要借米,便極不情願。他雖然不想借米給莊子,但又不好明說,就裝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樣子,對莊子說:“你不就是借點米嗎?這沒有問題,等過段日子,我收了新米便親自給你送去。還是新米比舊米好吃得多。”
莊子一聽這話,便知道這個昔日的朋友不願借米給自己,又假裝大方。於是,莊子便給監河侯講了一個故事來譏諷他。莊子不慌不忙地講道:“我在來的路上,看到在一道很深的車轍裏有
一條鯽魚正在泥漿中掙紮,它看到我,便向我求救,說:‘我快要被曬死了,我急需水喝,你可不可以給我一瓢水,救我一命?’
我很慷慨地說:‘可以啊,你先在這裏等著,我現在就去南方求見吳國、越國的君主,讓他們下令把西江的水挖渠引過來,那時你就有救了。’鯽魚聽了非常生氣,說:‘我現在隻需一瓢水就可以活命,你卻要到南方去引西江的水。等你把水引回來,我早就成魚幹了!’”
監河侯聽了莊子的話,早已羞愧地滿臉通紅,明白莊子在譏諷自己見死不救。而莊子講完,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鴻鵠之誌
[釋義]鴻鵠:天鵝。天鵝的誌向。比喻有遠大的誌向。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同義]青雲之誌 雄心壯誌
[例句]他從小就立下鴻鵠之誌,長大後一定要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故事]戰國後期,秦國憑借強大的勢力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秦統一後,秦始皇不僅不勤政愛民,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供他娛樂的場所和其他巨大的工程。在他在位其問就修建了阿房宮、萬裏長城、驪山陵墓等工程,搞得百姓流離失所:加上秦法律嚴酷,稅收繁多,人民怨聲載道。
秦始皇死後,他的二兒子胡亥繼承了王位,史稱“秦二世”。秦二世在位的時期雖短,卻更加荒淫無道,比他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老百姓在他的統治之下簡直無法生存下去了,反對秦暴政的火焰在百姓中暗生滋長,即將爆發。
當時,有個人名叫陳勝,字涉,出身貧苦以幫人做農活為生。他生活雖然貧苦,但為人很有誌氣,從小就下了改變現狀的決心。
由於過度的貧困,他家裏並沒有一點土地也沒有任何農具,所以隻能每天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維持生活。每天他都和許多同他一樣貧窮的雇工一起下地為別人勞作。有一天,陳勝和一些雇工們工作之後在田間休息,因為感到自己困苦的生活似乎沒有盡頭,前途毫無希望,一個個都垂頭喪氣,怨恨惆悵。大家有一句沒一句地親聊著。這時,陳勝突然說道:“在座的各位。以後如果我富貴了,絕不會忘了咱們這些同甘共苦的夥伴們!”雇工們聽了都笑著回應他說:“你隻不過是一個受人雇用的種田人,怎麼可能富貴呢?”
陳勝長歎一聲,站了起來,說道:“唉,小小的燕子、麻雀怎麼能知道天鵝的誌向啊!”後來,陳勝領導了反對秦朝的大規模起義,為推翻秦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畫餅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