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弦易轍

[釋義]易:改變;轍:車輪壓過的痕跡,借指道路。更換樂器的弦,改變車子行進的道路。比喻改變計劃、態度或方法等。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同義]改弦更張

[反義]墨守成規

[例句]要徹底改變這股不良風氣,就必須改弦易轍才能達到目的。

[故事]西漢時,有兩個主張使用殘酷刑罰的大臣,一個叫張湯,另一個叫杜周。他們各有一個兒子,雖然也身為朝中大臣,但是為人卻極其寬厚,名聲很好,與他們父親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照。

張湯早在年少時就極其愛讀刑罰方麵的書,後來經人推薦,擔任侍禦史。在承辦漢武帝的一個案件中,他橫追豎逼,最後株連處死三百多人。漢武帝認為他精明能幹,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製定法律條令。

後來,張湯在審理淮南王等謀反案件時,又牽連了許多人。漢武帝本想開脫被牽連的兩名大臣,但張湯說不殺日後不好辦察,還是把他們處死為好。

張湯還建議武帝鑄造白金和五銖錢,並且支持鹽鐵官營的叫策。這雖然有利於增加國庫收入,但由於他所製定的《告緡令》非常嚴酷,使許多人深受其害。

不過,張湯自己也沒有好下場。他因為下屬謀殺了他的一個仇人,後來事情敗露,武帝命他自殺。

杜周本是張湯下屬,他在奉命懲辦逃亡邊卒的時候,枉殺了許多人。後來他升任廷尉,仿效張湯的辦案方法,株連處死了不少人。杜周辦案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見風使舵,皇帝要懲辦的就羅織罪名,橫加陷害;皇帝不想懲辦的就為他喊冤叫屈,趕快釋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間,每年辦案一千多個,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達百人之多。與張湯不同的是,他總算保住了自己的腦袋而去世。

與張湯、杜周不同,他們的兒子張安世、杜廷年兩人性格很寬厚,待人也謙遜平和,名聲都非常好。

宋代的學者王杼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張安世、杜廷年為人寬厚,和他們的父親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樂器換弦,車子改道一樣,寬厚待人,才掩蓋了他們父親的罪行。

高枕無憂

[釋義]將枕頭墊高,無憂無慮地睡覺。比喻世事平安,不必擔心。也形容思想麻痹,放鬆警惕。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魏策》

[同義]無憂無慮

[反義]就戈待旦 危在旦夕

[例句]今年雨水非常大,不要以為江堤修整過一次,就高枕無憂了。

[故事]孟嚐君是春秋時齊國的相國,他以樂於招賢納士著稱,門下食客三千。其中有一個人叫馮諼,馮諼在孟嚐君家中住了一段時間,對衣食要求很高,引起別的食客的不滿。孟嚐君見他整日無所事事,便派他到薛地去討債。

馮諼到達薛地後,不僅沒有去討債,反而當眾把那些借契全燒掉了,還設宴招待了那些欠債之人,對他們說,孟嚐君樂善好施,之所以借錢給他們,是不忍心見他們生活困苦,所以沒有錢的人就不需要還了。這樣一來,薛地的人們對孟嚐君感激不盡,都衷心地擁戴他。

對此,孟嚐君很不理解。直到他被齊王解除了相國職務,到薛地居住受到當地人熱烈歡迎時,他才開始欽佩馮諼的高明,把馮諼奉為上賓。這時馮諼對孟嚐君說:“狡兔三窟,才能保存自己。現在您才有一窟,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的睡安穩覺,我再替你築兩窟。”於是,他去遊說梁惠王,告訴他如果能請到孟嚐君去輔佐他,梁國一定會被治理得國富民強。梁惠王認為馮諼說得很正確,就派人用重金去請孟嚐君,一連三次,馮諼都讓孟嚐君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