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
[釋義]負:背著;荊:荊條。指背著荊條向別人認罪。表示真心感到自己有錯,請求對方原諒。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反義]拒諫飾非
[例句]小王認識到與同學吵絮部是自己的錯,便向同學負荊請罪,請求原諒。
[故事]戰國時,趙惠文王有一文一武兩個大臣,文官藺相如才能出眾,膽識過人;武將廉頗忠勇愛國,戰功赫赫。
藺相如因出使秦國時,臨危不懼,戰勝了驕橫的秦王,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拜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覺得自己功勞卓著,而藺相如隻不過會耍點嘴皮子而已,官位居然在自己之上,就揚言要當麵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就處處躲開廉頗,避免和他見麵。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就叫手下人把車趕進小巷裏避開。藺相如的手下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都十分不平。藺相如語重心長地說:“秦國如此強大,我都不怕,又怎麼會害怕廉將軍呢?我是想,秦國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頗將軍不能和睦相處,而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之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的手下都被他的這番話深深感動了,從此,藺相如手下的人也對廉頗的手下處處謙讓。
廉頗聽說此事後,十分慚愧。於是他脫掉上農,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到藺相如家去謝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請將軍寬恕我的罪過吧!”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上座。從此,兩人成了莫逆之交,而別的國家也更不敢輕易侵犯趙國了。
赴湯蹈火
[釋義]赴:去:湯:開水:蹈:踩。走向開水,踩著烈火。比喻不畏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同義]出生入死 奮不顧身
[反義]貪生怕死 苟且偷安
[例句]為了黨的事業,無數革命前輩,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故事]嵇康,字叔夜,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文學家。他才華出眾,性情耿直,與山巨源等七人一起遊於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
司馬氏專市又後,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便隱居山林。而山巨源則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因此看不起他。後來,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至散騎常侍。這時,他想說服嵇康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即之職,於是給嵇康寫了一封信。
不久,山巨源就收到了嵇康的一封絕交信。信中嵇康列舉了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聖,聲稱自己以先聖為榜樣,誌氣可托而不可奪;接著,又寫到自己傾慕尚子平、台孝威等隱士,不問政事,淡泊名利。信中,他還表示了自己對虛偽禮教的蔑視,公然對抗腐敗的朝廷。他以鹿作比,說鹿很少有被馴服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一定是狂躁不安,拚命掙脫,即使赴湯蹈火,也毫不在乎;哪怕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天天給它吃美味佳肴,它還是思念山林、向往草地的。嵇康借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作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鹿一樣“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了嵇康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
嵇康不出來做官,卻經常抨擊朝政,發表了許多譏諷官員和世俗的言論,從而激怒了司馬昭。公元262年,司馬昭以誹謗朝廷的罪名逮捕了嵇康,不久就把他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