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義]自甘雌伏
[例句]在籃球界,喬丹的地位如日中天,無人可以與他分庭抗禮。
[故事]有一天,孔子帶領他的學生趕路,累了,便在樹林中歇息。有的學生讀書,有的學生閉目養神,孔子雅興大發,拿出琴來彈奏。
有時,有一位須眉皆白的老漁人坐在樹柿的另一頭,側耳傾聽孔子彈奏的琴聲,聽了一會,他便問子貢、子路:“這位彈琴的先生是誰啊?”
子貢、子路驕傲地答道:“這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主張仁愛的孔子!”
“哦,是這樣啊!”漁夫微微一笑,“恐怕是勞累身心,危害純真天性,偏行仁愛吧……”沒等說完,老漁夫便起身朝河岸走去。
子貢趕忙把老漁夫的話報告給孔子,孔子聽了,急忙放下琴,猛然站起,驚喜地說:“能有此高論,必是高人啊!快給我追上他!”
孔子趕到河邊,遠遠地便恭敬地向老漁夫行禮.說道:“我從小讀書求學,如今已經年近七十,還末曾聽過高深的教導。請老先生不吝賜教!”
老漁夫謙虛地一笑,答道:“真者,精誠之所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衷,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末發而威,真親末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
孔子聽得入了神,謙卑地對漁夫說:“遇見先生,聽此高論,實屬幸事。我願做您的學生隨您回家,服侍於您。”老漁夫聽了,莞爾一笑沒有回答,駕舟而去。孔子惆悵地回到了樹林。
子路問孔子道:“我跟隨你這麼久了,還沒見到像老漁夫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諸侯、大夫王公同您見麵,也都是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而您都是不卑不亢的;而今天,你這樣謙遜地對待老漁夫,真讓我不理解。”
孔子說:“子路呀,你真是不可教導的人,遇年長的人不敬是失禮,遇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老漁夫,是個深明大義的賢人,我怎麼能不尊敬他呢?”
風聲鶴唳
[釋義]鶴唳:鶴的鳴叫聲。把風的呼嘯聲、鶴的鳴叫聲都當做人的呼喊聲。形容驚慌失措,神經高度緊張。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
[同義]疑神疑鬼 草市皆兵
[例句]在人民解放軍的猛烈攻擊下,國民黨軍隊風聲鶴唳,四處逃竄。
[故事]魏晉南北朝時期,群雄逐鹿,爭戰不止。公元383年,占據北部地區的前秦王苻堅,強征各族百姓,組織百萬大軍進攻東晉。東晉則派出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八萬精兵迎戰。
苻堅狂妄自大,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先鋒部隊集結在壽陽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雙方在淝水兩岸形成對峙的局麵。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他派使者到前秦營帳,對苻堅說:“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打持久戰,而不是速戰速決。不如貴軍先向後退,讓我們渡過淝水,來個速戰速決,不是更好嗎?”零軍將領都認為,應堅守淝水,不能讓晉軍過河。等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敗晉軍。但苻堅求勝心切,不顧眾將的反對,一意孤行,命令部隊後撤。
苻堅沒有想到,自己的百萬大軍都是強征的北方少數民族的百姓,他們並不願為苻堅賣命,所以戰鬥力並不強;而且,這些臨時拚湊的部隊,沒有良好的軍事訓練與組織紀律,指揮也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就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晉軍順利渡過了淝水,乘勢追殺,殺得秦軍潰不成軍。
倉皇逃命的秦軍聽到風聲、鶴鳴叫,都驚慌失措,以為晉軍趕來了,就沒日沒夜地奔逃,再加上受凍挨餓,死傷無數。淝水一戰,苻堅全軍覆沒。不久,前秦政市又就垮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