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醜聽後有點不信服,就列舉了幾個以賢德著稱的人問孟子,他們是否和孔子一樣,孟子回答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人能比得上孔子的。”
接著公孫醜又問:“那麼,他們和孔子有什麼不同嗎?”
孟子便借用孔子學生有若的一句話回答說:“麒麟和走獸,鳳凰和飛鳥,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窪,它們都是同類,但前者又都遠遠超過了它的同類。”接著又進一步說: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末有盛於孔子也。”意思是說:“聖人和老百姓也是同類,都是人,但聖人是遠遠超出那一類的,自有人類以來,沒有哪個人能比孔子更偉大了。”
後來,人們就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精簡成“出類拔萃”這個成語,常常用它來形容品質和才能特別優秀的人。
後世的人把孟子與孔子並列起來,都作為儒家的代表。孟子也被人們稱為“聖人”。
春風得意
[釋義]和曖的春風很適合人的心意。原指考中進士後的得意神態。現常用以形容心滿意足,喜形於色。
[出處]唐·孟郊《孟科後》
[同義]春風滿麵 得意揚揚
[反義]灰頭土臉 愁眉苦臉
[例句]由於平時的成績十分優秀,他可以免試進入重點大學,真是春風得意,令人羨慕。
[故事]在唐代曾經湧現出許多有名的大詩人,孟郊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可是他的命運卻很坎坷,生活得很不如意。
在孟郊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河南的嵩山生活過。他才華榷溢,可是他的性格卻不隨波逐流,加之有一些孤僻、耿直,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他,與他談得來,成為好朋友的人就少之又少了。所以他感到很孤獨,常常感慨人生難遇一知己。
有一次,他有機會遇到了當時著名的大文學家韓愈,兩人通過幾天的接觸,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於是結成了好朋友,他們互相欣賞,感到十分的投機。韓愈對孟郊的才華、詩文都非常推崇,便想讓他也通過考試來取得功名,涉足官場,來為國家效力,為民造福,於是極力地扶持他。但可惜的是,孟郊卻不知由於什麼原因屢試不中,頗有幾分貧困潦倒,為此他感到十分灰心。
孟郊的仕途坎坷,好在他為人比較執著,雖然許多次的考試都失敗了,他卻能夠堅持下來繼續參加考試,在他41歲的時候,他曾經兩次進京去應考,雖抱著滿懷希望卻無功而返,後來他參加了第三次考試,令他喜出望外的是這次他終於考中了進士,而此時他已經差不多50歲了。多年的努力而今終於取得了成果,多年的宿願如今終於得償,怎能不讓已接近知天命年齡的他欣喜若狂,於是他就寫下一首詩用以表達自己愉快的心情。大意是:“當年窮困潦倒的生活是不值得誇耀的,而我今天的心情卻是如此的愉悅,於是就春風得意地騎著馬,僅用一天的時光就快速地看盡長安城的美景。”詩的後兩句:“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不但成為千古名句,也成為成語“春風得意”的出處。
此可忍,孰不可忍
[釋義]孰:什麼。如果這樣的事情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呢。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解係傳》
[同義]忍無可忍
[反義]忍氣吞聲
[例句]敵人一再侵犯我國邊境,殺害我國人民,此可忍,孰不可忍,我們一定要堅決反擊。
[故事]晉朝時期,濟南有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叫解係。曾經擔任過中書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職。
這一年,氏羌在邊境叛亂,朝廷命令解係與征西將軍趙王司馬倫一起遠赴邊境鎮壓叛軍。解係為鎮壓叛軍出了不少力,深得趙王司馬倫的賞識。但趙王司馬倫還特別寵信一名叫孫秀的近臣。這個孫秀是個心胸狹隘,愛在趙王麵前搬弄是非的小人。又仗著趙王的寵信,孫秀在軍隊中橫行霸道,就連解係這樣的功臣也不放過,解係將前線情況如實上奏給朝廷,朝廷為了防止內部摩擦,調回了趙王司馬倫。
解係深知孫秀這樣的小人,終有一日會誤國的。就上表給皇帝,請求把孫秀斬首示眾。可是由於趙王司馬倫的阻撓,孫秀得以保命。後來,趙王司馬倫在孫秀的唆使下,在皇帝麵前大進讒言,誣陷解係。皇帝起初不信,但架不住趙王屢次進言,就把解係的官職給剝奪了,而且還把解係流放到荒漠。
但是,這樣處置解係還沒有達到孫秀與趙王司馬倫的目的,他們認為隻有殺了解係,才能解心頭之恨。他們於是串通朝臣,羅織罪名,終於把解係投入大牢,準備斬首。原來,趙王司馬倫和孫秀是借張華、裴之的案件把解係牽連進來的,梁王司馬彤深知解係是個忠臣,且與此事無關,在皇帝麵前力保解係。
趙王司馬倫聽說後,凶狠地說:“我在水中看見蟹,尚且厭惡它,何況這兄弟二人是那樣地看不起我,如果這兩個人可以容忍,還有誰不能容忍!”
梁王最終沒有說服皇帝,解係被投入井中淹死,他的全家也全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