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

[釋義]形容車馬很多,接連不斷,也形容繁華熱鬧的場景。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後紀》

[同義]門庭若市 熙熙攘攘

[反義]門可羅雀 門庭冷落

[例句]在通往集市的道路上,真可謂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故事]東漢名將馬援的小女兒是漢明帝的皇後。她年紀很小時,父母就去世了,雖然她年齡尚小,但家中事情都由她一手操辦,料理得井然有序。十三歲那年,她被選進宮,後來成為明帝的皇後。當了皇後,她的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鑲邊。她對政治頗有見地,有時給明帝提些中肯的意見,但她從不幹預朝政,也不主動談論朝廷的事。

明帝去世後,皇帝劉旦即位,馬皇後被尊為皇太後。不久,朝廷中一些趨炎附勢的大臣奏請章帝,給馬太後的幾個兄弟封爵。馬太後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後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規定,堅決咀止了這件事。

第二年夏天,天下大旱,又有一些大臣說,這是因為沒有分封馬氏兄弟而造成的,因此又一次奏請章帝封爵。馬太後還是不同意,她對章帝說:“凡是提出這件事的人都是想獻媚於我,想從中撈取好處。天下大旱怎麼會與封爵有關係?我們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外戚必然會招來傾覆的大禍。況且,馬家的舅父,各個都很富貴。我前次回家,看到去舅舅家拜望、請安的人來往不斷,簡直是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啊!他們隻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我怎麼能同意給他們加官晉爵呢?”

稱王稱霸

[釋義]王:君王;霸:霸主。比喻以首領自居,專橫跋扈、狂妄自大。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誌令》

[同義]稱孤道寡

[例句]小明在學校裏稱王稱霸,欺負同學,受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

[故事]東漢後期,宦官、外戚相互爭權奪利,朝政極端腐敗。劇烈的土地兼並,更把廣大農民推向饑餓流亡的絕境。公元184年,終於爆發了黃巾大起義。

曹操便是在這個混亂動蕩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英雄,他參加了朝廷鎮壓黃巾軍起義的隊伍,並在鎮壓農民起義中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而此時的東漢政市又已經名存實亡,各地軍閥擁兵割據,彼此長期混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曹操借混戰的機會,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他被封為丞相及大將軍,掌管國家大市又,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致力於統一全國的戰爭。他先後消滅了董卓、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割據一方的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統一使北方地區得到了相對的穩定。曹操在戰爭的同時,又不忘記發展農業、經濟,製定了許多有益的政策,使他治下的人民生活日益安穩、富足。

在當時與曹操三足鼎立的還有吳國孫杈與蜀國的劉備,他們的勢力也很強大,他們不斷抨擊曹操,說他挾迫天子,號令四方,目的是要篡位奪市又。對此,曹操寫了《讓縣自明本誌令》一篇公文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在文中,他概括了自己的政治、軍事經曆,點明自己隻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才會做這些事。他還聲明,自己要把受封的四縣退還三縣,以此表白自己,反擊政敵的攻擊。他還在文中申訴,雖然有許多人建議他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王,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且他在文中自我肯定地說:“如果沒有我,就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自稱為王了。”

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他的事業,曹丕廢了漢朝皇帝,自己做了君主。

乘虛而入

[釋義]虛:空虛、弱點。乘著對方空虛或沒有防備的時候進入。也指趁機鑽空子。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同義]有機可乘

[例句]作為領導,思想改造更加不能鬆懈,否則,腐敗分子就會乘虛而入。

[故事]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特別是唐朝前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但到唐玄宗統治的後期,社會上出現了各種矛盾,政治上也出現了腐敗的局麵,而唐玄宗卻安於享樂,任用奸臣,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繁盛的景象已經不複存在了。

隨著皇帝的市又力日益被削弱,地方勢力逐漸崛起,他們割據一方與朝廷分庭抗禮。淮西的吳元濟就是其中之一。唐憲宗曾經多次派兵討伐吳元濟,都以失敗告終。

公元817年,唐憲宗又想討伐吳元濟,這次他派出了李想統軍,李想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唐憲宗對他很器重。

在與吳元濟的對峙中,李想用計活捉了吳元濟的部將李佑,將士們都很痛恨吳元濟,自然紛紛要求殺死他的部將李佑,李愬卻有不同的看法,他不但沒有殺李佑,反而很熱情地招待他,誠懇地勸他棄暗投明,為國出力,李佑很感動,投降了李愬。

投靠後的李佑對李想忠心耿耿,竭盡全力幫助李想,他把自己知道的吳元濟的情況都告訴了李想,還向李愬獻計說:“吳元濟的精銳部隊都在邊境上,而防守蔡州城的卻都是些老弱殘兵,我們可以從他虛弱的地方攻擊他,迅速攻占蔡州城,隻需此一戰,我們就能獲得勝利。”李愬采納了李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