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默早就知陶侃的厲害,一聽說是陶侃來討伐他,嚇得像喪家之犬一樣率兵慌忙逃走,卻沒想到,不久便被陶侃的大隊人馬所包圍了。郭默手下的一名將領見大勢已去,就和其他一些人暗中商量,將郭默捉住了,獻出城池向陶侃投降了。陶侃的兵隊與郭默的兵隊尚末交鋒就取得了勝利,於是人們便用“兵不血刀”這個成語來形容這件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
[釋義]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縣東南。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和範圍。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庚亮傳》
[同義]固步自封
[例句]在經濟發展中,那種不敢越雷池一步、墨守陳規的思想是一定要改變的。
[故事]庾亮字元規,是東晉皇太後的哥哥。那個時候,政局十分混亂,權貴間你爭我奪。庾亮在這種局麵下擔任中書令,掌握朝廷的行政大權,他地位顯赫,國家大事都由他來決定。
朝廷之中有很多大臣對庾亮不滿,他們在朝廷上公然指責他,又在暗中謀劃,等待時機對付庾亮。後來大將蘇峻叛亂,率兵攻打京都建康,結果政局大亂,庾亮的處境十分危險。
溫嶠是庾亮的親信、摯友,他當時擔任江州都督,保衛國家的邊陲。他擔心庾亮的安全,便準備揮師東進救援。
庾亮知道這件事後,分析了國內的形勢,認為西部邊境更為重要,所以他急忙給溫嶠去了一封信,信中說:“你所駐守的西部邊睡更不可忽視啊,我認為它勝過蘇峻的曆陽郡,你一定要嚴密防守,緝不要跨過雷水來京都呀!即使一步也不行!”
不久,蘇峻的部將韓晃攻下了宣城,朝廷的軍隊連連敗退,無法阻止叛軍的進攻,接著蘇峻帶兵攻入京都,皇帝命令庾亮征討叛將,雙方軍隊在京都城內的建陽門外打了起來,庾亮的人馬見到敵人的強大和眾多,就失去了戰鬥下去的意誌,有的人甚至還沒上陣就丟盔棄甲逃跑了,結果庾亮大敗,帶著幾個親信衛兵乘著小船向西逃跑了。
庾亮逃到了溫嶠的防地,在溫嶠的幫助下重新部署了兵馬,最終擊退了叛軍,平定了這次叛亂。
不可同日而語
[釋義]語:說。不可以在同一時間內談論。指事物之間差異很大,不能相提並論。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二》
[例句]這完全是兩回事,不可同日而語,你何必硬要牽扯到一起呢?
[故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事不斷,互相廝殺,從而出王90了“台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之間互相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
當時有個著名的縱橫家蘇秦,他主張燕、楚、趙、韓、魏、齊六國進行“台縱”來抵抗強大的秦國。他來到趙國遊說趙肅侯,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趙國疆域遼闊,物產豐美,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強大,但君主是否知道秦國為何不進攻你們趙國嗎?”
趙肅侯答道:“是懼怕我國的力量。”
蘇秦笑著說:“不盡然,趙地形險峻,東有清河,北領燕國,秦國一時不敢出兵趙國,是擔心貴國的鄰國韓國和魏國去攻打秦國,所以,秦國一定先去攻打比較弱小的韓國、魏國。但是秦國一旦攻占了韓國、魏國,趙國也就失去了屏障,唇亡齒寒的道理,國君一定深知,那麼,趙國離大禍之日也不遠了。”
趙肅侯聽了,感到蘇秦的話確定很有道理,便請教蘇秦該怎麼辦?
蘇秦不慌不忙地答道:“我計量過各國的版圖,六國的土地加在一起是秦國的5倍,六國的軍隊是秦國的10倍,六國的百姓是秦國的8倍,我們六國”合縱“起來,一起對付強大的秦國,那麼我們一定可以戰勝秦國,一旦我們各自為政,讓秦國的“連橫”政策得逞,我們六國被逐一擊敗,這天下就是秦國的,我們都沒有了自己的國家,尤其是君主,成為了秦王的階下囚,打敗敵國和被敵國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這兩種境遇不可同日而語啊!”
趙肅侯很同意蘇秦的話,決心加入“台縱”中,又出資讓蘇秦繼續遊說其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