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軍向後方逃走,魯莊公下令追擊,曹劌說: “且慢。”然後下車觀察了齊軍車輪的痕跡,又爬上車看了看齊軍的隊形,說: “可以追擊了。”魯軍在追擊中大獲全勝。
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戰勝齊軍的道理。曹劌說: “兩軍作戰,勇氣常是取勝的關鍵。第一次擂鼓可以使將士們精神振奮,第二次擂鼓士氣就衰落了,到第三次擂鼓,將士的士氣已經衰竭了。當敵方精神萎靡時,我軍士氣正旺,所以打敗了他們。再說,齊國軍隊強大,他們雖然敗退了,也不能肯定有沒有什麼計謀。我觀察他們車輪痕跡淩亂,旗子也倒了,可以斷定是真的敗了,才請您下令追擊。”
)5.一毛不拔
[釋義]連一根毛也不肯拔下。形容人極其吝嗇、自私。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
[反義]博施濟眾 慷慨解囊
[例句]那個人極其吝嗇,一毛不拔,大家都不願意與他交往。
[故事]戰國初期,魏國有一位哲學家叫楊朱。他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侵奪。
墨翟與暢係是同一時期的偉大思想家,也就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他主張“兼愛”、 “非攻”,提倡生產勞動,勤儉生活,反對貴族式的奢侈糜爛的生活。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禽滑厘問楊朱道: “如果拔下你身上的一根汗毛,便能使天下人得到益處,你幹嗎?”
楊朱說: “天下眾生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了的!”
禽滑厘說: “如果能的話,你願意做嗎?”
楊朱默不作聲了。
孟子對楊朱和墨翟這兩位學者做了坦率的評價: “楊朱主張一切為了自己,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益,他也不幹。墨翟則與楊朱恰恰相反,他提倡‘兼愛’,隻要能對天下有利的事,即便有性命之憂,也心甘情願,他的精神多難得呀!但他的精神天下蒼生有幾人能做到?要求人人皆做,恐怕是辦不到的。”
孟子認為,魯國有位賢人子莫,提倡中道這種精神易於眾生接受,但也要靈活、變通,不然堅持一點,不顧其餘,恐怕就會有損於仁義之道了。萬事都需要走仁義之道,以人為本,要把好的精神傳達給每一個人。
)6.一葉蔽目
[釋義]蔽:遮住。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事物的全貌或問題的本質。
[出處]三國·魏·邯鄲淳《笑棘》
[同義]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例句]這些人一葉蔽目,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把我們先前所做的工作全部否定了。
[故事]從前,有個家境貧寒的書生,雖然飽覽經書,卻迂腐無知,整天幻想著發財。
有一天,他坐在家裏讀《淮南子》中的“螳螂自障葉,可以隱形”。他讀到此處不由得想入非非。
窮書生心想:我要是找到這片樹葉,用來隱藏身體,別人就會看不見我了,發財的機會也就來了。
想到這裏,窮書生到處尋找“可以隱身”的樹葉子。這時,他發現一隻螳螂正隱身在樹葉下,一下猛撲了上去。
由於性情太急,到手的葉子掉在地上。地上到處都是樹葉,根市無法分清哪片是剛才螳螂用來藏身的。一時分辨不清,他隻好脫下衣服,把樹下的落葉全部掃到一起,用衣服裝著回家去。
妻子見他用衣服兜了一大堆樹葉回來,驚奇地問:“你弄這些樹葉幹什麼?”
書生說:“別聲張!這裏有寶貝!”
他就把樹葉一片片地取出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道:“你看得見我嗎?”
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說: “看得見。”書生一片一片地拿時子問妻子: “看得見我嗎?”妻子厭煩了,就哄騙他說: “看不見。”
書生一聽,信以為真,便拿著那片樹葉來到集市,把樹葉放在身前,跑到市場行竊,當場被捉住。在升堂問審時,官吏聽了他講述的事情後大笑不止,說:“你這個書呆子,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7.一字之師
[釋義]指能對自己的詩文作品提出一字的修改意見,從而使之更加完美的人,即可為自己的老師。
[出處]宋·陶嶽《五代史補》
[例句]老作家每完成一部作品,總是讓女兒提意見,他幽默地說,女兒是他的一字之師。
[故事]鄭穀是晚唐著名詩人。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時即能寫詩,長大後他寫的詩更富盛名,被廣為傳誦。
鄭穀考中進士,當過幾年官。但他畢竟還是更熱愛寫詩,對當官缺乏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倦情緒,於是就辭官回到宜春去隱居。他在這裏讀書寫詩,經常與一些文人墨客在一起飲酒寫詩,互相唱和,詩名也越來越大。
有個法名齊已的和尚也很愛寫詩。一個冬天的早晨,他剛做完早課,一個小和尚喜形於色地跑進佛堂連聲嘁道: “師父,後園的梅花開了,快去觀賞!”
齊已一聽,立即起身到後園去。進入後園遠遠望去,確有幾枝梅花已傲然怒放。
“嗬!真是太美了,簡直就是一首詩!”齊已讚歎著,觀賞著,一首詠梅詩在他腦海裏醞釀而成,脫口而出:“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早梅》詩寫好後,齊已和尚照例又拿去請他的文友們品評。文友們看了後,都覺得寫得不錯,其中有個人說:
“袁州的鄭穀,善寫《鷓鴣詩》,人稱鄭鷓鴣。這人詩文的特點就是用詞準確、生動,師父不妨去請他看看。”
齊已聽了,立即帶了自己的《早梅》詩,動身去鄭穀家。
鄭穀讀了《早梅》一詩後,沉思片刻,說: “既為《早梅》, ‘昨夜數枝開’這句,不足以點明‘早’字,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的好。”
齊已聽了鄭穀的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佩服極了,便口稱老師,跪下來虔誠地向鄭穀行禮。
其他一些文人,覺得鄭穀隻替齊已的詩改換了一個字,全詩就顯得確切、生動多了,便都說鄭穀是齊已的“一字之師”。
)8.因勢利導
[釋義]因:順應;利導:引導。順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向有利的方麵引導。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例句]用靈活的教育方式,因勢利導地教育兒童,才能使兒童身心健康地發展。
[故事]公元前341年,魏國與趙國聯合起來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大將田忌率兵救援。田忌依照軍師孫臏的計策,沒有進攻魏軍,反而殺向魏都大梁。正在指揮攻擊韓國的魏軍將領龐涓,聽說齊軍攻向大梁,隻好放棄攻打韓國,揮師撤回,去救護自己的國都,韓國的危機迎刃而解。
看到龐涓回師救國,田忌請教孫臏接下去該怎麼辦。孫臏說: “魏軍一向驕傲輕敵,不把我軍放在眼裏,認為我們的兵將都貪生怕死。我們順應這一形勢,因勢利導,誘敵深入。”然後他為田忌出了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