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過其實
[釋義]過:超過;實:實際。言詞誇大,超過實際能力。形容說話誇張,跟實際不符。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馬良傳》
[同義]誇大其詞
[反義]言必有中恰如其分
[例句]現在,一些保健品廣告往往言過其實,或誤導人們,消費者一定要小心。
[故事]馬謖是三國時期蜀國將領,他從小就飽讀兵書,精通書上的軍法知識,經常在眾人麵前談論怎樣用兵布陣,如何克敵製勝,說得有理有據。許多人都很佩服他,諸葛亮也很欣賞他。但是劉備覺得馬謖說話不踏實,紙上談兵,不可信賴。後來,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說: “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你一定要注意。”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先派人去守重鎮街亭。馬謖一再要求諸葛亮把這個任務交給他,為此不惜立下軍令狀,諸葛亮答應了馬謖的請求。可是馬謖剛愎自用,不按諸葛亮的計劃行事,也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結果丟失了街亭。街亭的丟失給蜀軍帶來的損失是相當慘重的,它破壞了諸葛亮的進軍計劃,還使蜀軍麵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幸虧諸葛亮在城門設計了“空城計”才度過了司馬懿重兵壓境的危機。可是蜀軍被迫退回漢中伐魏計劃徹底失敗了。
事後,馬謖自知罪無可恕,毫無怨言地請諸葛亮殺了他以正軍法,就這樣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當行刑的武士提著馬謖的人頭回複他時,諸葛亮放聲痛哭。在一旁的眾將連忙勸解,蔣琬問他為什麼如此難過,諸葛亮才對大家說: “我並不是為馬謖的死而哭,實在是因為我後悔沒有聽從先帝的遺囑。先帝臨終前對我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而我卻仍然錯用了馬謖,才造成今天這麼大的損失,我真是糊塗啊!”
諸葛亮把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他厚葬了馬謖,並隆重地為他舉行了祭祀,又用重金撫恤了馬謖的家屬。最後,他向後主劉禪請罪,請求他給自己降職處分,以懲罰自己錯用馬謖的罪過。
)2.燕雀處堂
[釋義]燕雀:家燕;堂:堂屋。燕雀住在堂屋裏。比喻處境危險,自己卻不知道。
[出處]三國·魏·王甫《孔叢子·論勢》
[同義]燕巢幕上
[例句]鴉片戰爭一聲炮晌,驚醒了那些燕雀處堂的清朝官員。
[故事]戰國末年,天下大勢快成定局。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漸漸衰弱,而秦國卻日益強大。
孔子的九世孫叫孔鮒,能言善辯,是個很出眾的人才。他有段時期曾在魏國住過,曾寫本書叫《論勢》,是很出名的。其中記述了當時發生在魏國的一件事: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的鄰國便是魏國。魏國的一些大夫不以為然,並且有幾分高興,認為形勢有利於魏國。他們說: “如景秦國打敗了趙國,我們就同秦國和好;如景秦國被趙國打敗了,我們就乘秦兵危急之機出兵襲擊,可以大獲全勝。”
魏國的相國子順笑道: “不見得!秦國自從秦孝公當上國君以來,從沒打過敗仗,這次素國必定戰勝趙國,你們必定無‘機’可乘!”
大夫們辯解:“趙國被打敗,與我們魏國也有好處啊!相鄰的國家強大不起來,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子順說: “秦國是侵略性極強的國家,唇亡齒寒的道理你們不明白嗎?”
接著,子順便講了下麵的故事:
燕子或麻雀之類的小鳥,常寄住在人家的屋簷下,以為住在這樣的地方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不料,有一天人家的煙囪倒了,火苗直往上躥,不一會兒就把屋梁點燃,一場災難已無法避免,而燕雀們卻瞼不改色,仍然無憂無慮,一點也沒想到大禍快要臨頭!
子順講完後,嚴肅地說: “你們現在渾然不知一場大禍即將降臨自己的頭上,趙國滅亡,接著滅亡的便是魏國,我們難道像無知的燕雀一樣嗎?”
)3.夜以繼日
[釋義]繼:接著,連續。用晚上的時間接上白天。形容晝夜不停,連續工作。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下》
[同義]通宵達旦 日日夜夜
[例句]為了能按期交貨,工人們都在夜以繼日地工作著。
[故事]周武王姬發推翻殷商統治後,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建國初期,政權還末得到鞏固,政局不穩,周武王又撒手西去。這周朝振興的重任便落在了當時隻有十三歲的姬誦身上,姬誦是周武王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成王,並由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姬旦輔佐朝政。
周公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在為建立周朝,推翻殷商統治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擔當輔佐朝政的重任後,他忠於職守,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地工作著,讓很多大臣和將領深受感動。
立國之初,政局十分不穩。各地總有叛亂騷動之事,這不由得讓他把兵杈抓得很緊。這也就招致了一些貴族和將領的不滿,他們故意造謠中傷周公,說周公要篡位,並在周成王麵前進讒言,鼓動周成王收回周公的兵市又。但周成王不相信他們的話,反而更加信任周公。這些貴族見他們的計謀沒有得逞,便密謀造反。
他們勾結商紂王流亡在邊境的兒子武庚,發動大規模叛亂。他們還鼓動東方的少數民族夷族也發動叛亂,以此逼迫周公交出權力。但周公堅韌不拔,一如繼往地料理政事,並堅決地對叛亂進行鎮壓,而且消除了周成王的誤會。最終,叛亂被平息。
周公輔助周成王製定了刑律,頒布了禮法,繼續分封有功之人為諸侯,並建設洛邑,設立了東都成周。
由於為國過度操勞,夜以繼日地工作,周公在東都建立後不久就去世了。臨死前,他仍不忘告誡眾臣,一定要輔佐好新君,管好中原,並表示自己死後要葬在成周,以示雖死不忘王命。
一鼓作氣
)4.一鼓作氣
[釋義]一鼓:敲第一遍鼓;作氣:振作勇氣。原指古代戰鬥開始時,擂第一二通戰鼓時士氣最盛。比喻趁銳氣十足時一舉成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
[同義]一氣嗬成 趁熱打鐵
[反義]拖泥帶水
[例句]在這場排球比賽中,我隊一鼓作氣連下三局,輕本公獲得了比賽勝利。
[故事]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雙方在魯國的長勺擺開了陣勢。
當時魯國有個叫曹劌的人,知道這個消息後,想去求見魯莊公,為他出謀劃策。他的鄉親朋友都來勸他說: “國家大事有那些吃肉的大官們去管理,你去插什麼手啊?”曹劌回答: “當官的都目光短淺,不會出什麼利於國家的好主意。”
曹劌見到魯莊公。兩人交談了很久,當曹劌了解過魯莊公關心民間疾苦,就告訴他: “您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戰勝齊國。”
魯莊公親臨戰場指揮作戰,他請曹劌同坐在一輛戰車上為他出謀劃策。擺開陣勢,齊軍就開始擂鼓,魯莊公也要下令魯軍擂鼓。曹劌連忙攔住他說: “別忙,時機末到。”齊軍見魯軍沒什麼動靜,就又再次擂動戰鼓,曹劌仍然讓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見齊軍囂張的樣子,都快忍耐不住了,就等著自己軍隊擂起戰鼓好去殺他個落花流水。這時候,齊軍的陣地中又響起了戰鼓聲,曹劌對魯莊公說: “可以擂鼓反攻了。”魯軍的陣地中頓時響起了驚天動地的鼓響,將士們得到進攻的指令,個個奮勇爭先,結果打敗了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