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率軍返回魏國後,田忌下令齊軍撤走,龐涓便在後麵緊緊追趕。依孫臏之計,田忌讓手下軍兵第一天搭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便減少到5萬人用的灶,第三天又減少到3萬人甩的灶。寵涓見齊軍的灶天天在減少,就認為齊軍怯戰畏死,士卒逃走大半,就在後麵窮追不舍。田忌見魏軍如此,非常高興。

軍師孫臏又根據手下探子的回報,推斷出魏軍的行程。他斷定龐涓將在傍晚時分到達馬陵這個地方。馬陵是個十分險峻的地方,兩邊是懸崖峭壁,中間隻有一條小路。孫臏便預先在這裏布置,命令一萬名弓箭手埋伏在路邊高處,並約定夜晚以火光為號開弓放箭。又在小路旁剝去一塊jIi對皮,在樹幹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

這天的傍晚,龐涓果然到了馬陵。由於過度輕敵,他雖發現馬陵地勢之險,但並沒在意,仍舊率兵走上了小路。這時他發現路邊樹上隱約有字,使命士兵點起火把照亮,火剛亮起來齊軍萬箭齊發。魏軍被打個措手不及,死傷無數,龐涓見到樹上的字,口道大勢已去便拔劍自殺了。魏軍也損失慘重,再沒力量反擊了。

)9.有恃無恐

[釋義]恃:倚仗,依靠;恐:恐懼,顧慮。因為有所依仗而無所畏懼,無所顧慮。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例句]他仗著手裏有權,在鄉裏胡作非為,無惡不作,真是有恃無恐。

[故事]魯僖公28年夏天,魯國遭受了嚴重的災荒,百姓死了很多。齊孝公想乘此機會吞並魯國,就親自率領大軍去進攻魯國。魯僖公得到消息,驚慌失措,深知遭此災荒,士兵已無心打仗,急忙派大夫展喜去解決這件事。

展喜帶著牛肉、美酒日夜兼程,在齊魯的邊境上遇到了齊孝公。他恭敬地對齊孝公說: “我們國君聽說您親自來到我國,特意派我來慰勞您的軍隊。”齊孝公傲慢地說: “看到我們齊兵壓境,你們魯國人害怕了吧!”展喜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那些沒見識的人自然會害怕,不過我們的國君卻並不怕。”齊孝公聽了,認為展喜沒說真話,就駁斥他說: “你們魯國已經貧窮到這個地步了,別說百姓家中無糧,就連田中也一棵青草部不長,說不害怕是騙人的吧?”展喜仍不卑不亢地說道: “我們依仗當年周成王的遺命,自然無須害怕。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你們齊國的祖先薑大公,共同輔佐周成王,他們忠心耿耿、同心協力,才使國家富興,百姓安樂。周成王對他們十分感激,就讓他們告訴自己的後世子孫,要世世代代交好下去,不要互相侵犯。齊桓公就嚴格遵守先王的遺命和祖先的告誡,與魯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還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幫助有災害的國家度過艱難的歲月,受到了所有國家的尊重和愛戴。您是桓公的兒子,自然會繼承祖先的功德,怎麼能貿然廢棄祖先的誓約,作齊國不肖的子孫呢?所以我們魯國一點也不害怕。您看,我們既沒有修築城牆,也沒有派兵防守。我們是非常相信您是位賢明君主的。”

齊孝公被展喜說得很羞愧,也被他捧得很開心,就決定不再攻打魯國了。

)10.欲蓋彌彰

[釋義]恃:倚仗,依靠;恐:恐懼,顧慮。因為有所依仗而無所畏懼,無所顧慮。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例句]他仗著手裏有權,在鄉裏胡作非為,無惡不作,真是有恃無恐。

[故事]魯僖公28年夏天,魯國遭受了嚴重的災荒,百姓死了很多。齊孝公想乘此機會吞並魯國,就親自率領大軍去進攻魯國。魯僖公得到消息,驚慌失措,深知遭此災荒,士兵已無心打仗,急忙派大夫展喜去解決這件事。

展喜帶著牛肉、美酒日夜兼程,在齊魯的邊境上遇到了齊孝公。他恭敬地對齊孝公說: “我們國君聽說您親自來到我國,特意派我來慰勞您的軍隊。”齊孝公傲慢地說: “看到我們齊兵壓境,你們魯國人害怕了吧!”展喜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那些沒見識的人自然會害怕,不過我們的國君卻並不怕。”齊孝公聽了,認為展喜沒說真話,就駁斥他說: “你們魯國已經貧窮到這個地步了,別說百姓家中無糧,就連田中也一棵青草部不長,說不害怕是騙人的吧?”展喜仍不卑不亢地說道: “我們依仗當年周成王的遺命,自然無須害怕。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你們齊國的祖先薑大公,共同輔佐周成王,他們忠心耿耿、同心協力,才使國家富興,百姓安樂。周成王對他們十分感激,就讓他們告訴自己的後世子孫,要世世代代交好下去,不要互相侵犯。齊桓公就嚴格遵守先王的遺命和祖先的告誡,與魯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還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幫助有災害的國家度過艱難的歲月,受到了所有國家的尊重和愛戴。您是桓公的兒子,自然會繼承祖先的功德,怎麼能貿然廢棄祖先的誓約,作齊國不肖的子孫呢?所以我們魯國一點也不害怕。您看,我們既沒有修築城牆,也沒有派兵防守。我們是非常相信您是位賢明君主的。”

齊孝公被展喜說得很羞愧,也被他捧得很開心,就決定不再攻打魯國了。

)11.運籌帷幄

[釋義]運籌:籌劃、指揮;帷幄:古代的軍用帳幕。在帳幕中謀劃對策。泛指謀劃。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例句]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事才能,在曆次戰爭中大放光彩,讓人難忘。

[故事]張良,是韓國的貴族,目睹自己國家被秦始皇滅掉後,人民在秦朝的暴政下的痛苦,決心反抗秦朝。他聰明機智,善於出謀劃策,後來輔佐了劉邦,成為最重要的謀士。

秦滅亡後,張良又幫助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當時項羽兵多將廣,劉邦的實力遠遠比不上他,因此屢戰屢敗。後來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養精蓄銳,又重用韓信,聯絡彭越,拉攏英布。為了得到這些人的支持,張良讓劉邦把睢陽以東的土地分給他們。結果使自己的力量增強了,而項羽的實力被大大削弱了。張良還在大小戰役中為劉邦獻了無數的計謀,這才使漢軍取得了許多勝利,並最終打敗了楚軍,贏得了天下。

劉邦當上皇帝後,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劉邦問大家: “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會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嗎?”有的人說:“是因為您寬厚仁慈,項羽輕慢無禮。您派人去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把所降服的地方分封給大家,跟天下百姓共享富貴:而項羽妒賢嫉能,打了勝仗不給人授功,奪了土地也不分給別人好處,所以沒人支持他,他自然會失去天下。”

劉邦笑道: “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由於我重用了蕭何、韓信、張良這三個人。蕭何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應糧餉,使我軍沒有後顧之憂:韓信統率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至於張良雖沒有上陣打仗.卻能夠在軍帳之中出謀劃策,取得千裏之外的勝利,建立了特殊的功勳。而項羽卻不善於用人,他有重要的謀士範增和項梁,可是項梁戰死,他又剛愎自用,從來不昕範增的勸告,所以是注定會失敗的。”

最後,劉邦封張良為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