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入為主

[釋義]以最先獲得的印象為主導,對後來接觸到的不同意見或說法采取排斥態度。比喻抱有成見。

[出處]漢·班固《漢書·息夫躬傳》

[同義]先入之見 偏聽偏信

[反義]實事求是

[例句]這次設備改造,王工程師首先談了自己的建議,使領導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

[故事]漢衷帝時期,有三個人受到哀帝的寵信,他們分別是董賢、孫寵和息夫躬。這三個人仗著皇帝的恩寵,十分狂妄,不把一般的大臣放在限裏,還經常在漢哀帝麵前搬弄是非,陷害忠臣。

哀帝把這三個人引為心腹之臣,甚至想封他們為侯。這個決定遭到了正義大臣的激烈反對,尤其是丞相王嘉。王嘉上書勸諫道:“陛下千萬不要封這三個人為侯。董賢市又勢已經夠盛了,孫寵和息夫躬二人是奸佞之臣,恐怕權力過大,日後給朝廷帶來麻順,生出禍患。所以這幾個人萬萬不能封侯。”但哀帝根本不聽王喜的話。

漸漸的,息夫躬看到董賢權勢日益強大,心生嫉妒之情,便哄騙漢哀帝說: “陛下,匈奴的單於今年沒來朝見天子,也沒向朝廷交納貢品,恐怕要有邊疆戰事。陛下應當趕緊想個退兵之計。”原來息夫躬早已和單於串通好,故意不讓單於來朝拜天子。

眾臣都不相信單於會再挑起戰事,都認為是息夫躬不懷好意。丞相王嘉對哀帝說: “天子應該推誠行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息夫躬的話分明是一派胡言,想借您出兵之際圖謀不軌,陛下不可相信,決不能因為先昕到息夫躬的話,便以為他的話是真的(先入為主),做出悔恨終生的決定。”

哀帝最終還是相信了息夫躬的話,決定發兵討伐匈奴,但遭到董賢的反對,才末能實現。不久,息夫躬的詭計累露,被投入大牢,死在牢中。

)2.心懷叵測

[釋義]叵測:不可推測。心中存有的想法別人猜不透。常指人心存險惡,不可揣度。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同義]別有用心

[反義]襟懷坦白

[例句]看他陰險的樣子,一定心懷叵測,沒安什麼好心,大家提防著點兒。

[故事]東漢末年,群雄四起,諸侯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了中國的北方。由於曹操勢力強大,西蜀的劉備和東吳的孫市又常聯合起來攻打曹操。

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兵敗退回北方。幾年後,劉備再次與孫權結成聯盟,準備北上進攻曹操。曹操聞訊,立即召集手下謀士商議對策。

謀士荀攸向曹操建議說: “東吳的都督周瑜剛死,孫權缺少得力主帥統領兵馬,軍隊必然混亂,我們可乘機先攻孫權,再攻劉備。”

曹操聽完,皺著眉頭說: “我若南下遠征,恐怕西涼王馬騰。會乘虛而入,攻打都城許昌,我們不能不防啊!”

荀攸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他胸有成竹地說: “丞相的擔憂很有道理,不除掉馬騰,終究是個後患。以我之見,與其等他來攻,不如以皇帝的名義給馬騰下詔書,封他為征南將軍,然後誘騙他進京,再見機下手……”曹操聽後大悅,連稱妙計,下令照計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