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到了平原郡,見到平原相劉備,告急道: “今北海孔大人被圃,孤軍無援,危在旦夕,清大人馬上派精兵解圍相救!”說完,便送上孔融的親筆信。
劉備讀完信,馬上點兵三千,交給太史慈及時趕到,解了剝昌之圍。
)4.惟命是從
[釋義]惟:隻;是:代詞,指前麵的“命”。是命令就服從,不敢有半點違抗。形容絕對服從。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同義]百依百順 奉命惟謹
[故事]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連年混戰。其中晉國和楚國爭奪尤其激烈。在晉國和楚國之間有一個小國鄭國,由於國弱民貧,所以一直成為晉、楚兩國爭奪的對象,但鄭國誰都不敢得罪,隻得忍氣吞聲。公元前608年,晉國出兵攻打宋國,這引起了各國的不滿。鄭穆公決定倒向楚國,並同楚莊王訂立了盟約。第二年,晉國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戰敗,被迫與楚國斷交而倒向晉國。楚莊王對鄭穆公的背信棄義非常氣憤,連續幾年向鄭國用兵。後來,又迫使鄭國的新君襄公再和楚國結盟,但是到了結盟的那天,鄭襄公卻偷偷地逃回鄭國,楚莊王十分憤怒。公元前591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討伐鄭國。由於楚國兵強馬壯,鄭國根本不是對手,楚軍很快逼近鄭國都城。三個月後,楚軍攻破了鄭國的都城。
鄭襄公被逼無奈,隻好脫光了上衣,赤裸上身,牽著一隻大羊到大路上去迎接楚莊王,並向楚莊公求饒: “我沒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君王,這都是我的罪過,從今以後,我敢不惟命是從嗎?如果承蒙大王眷顧從前的情誼,從鄭國撤兵,保留鄭國,讓鄭國成為您的屬國並侍奉您,這就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心願。”
楚莊王看到鄭襄公的可憐相,便說: “一個國家的君主能夠自己表示順服,一定可以贏得百姓的信任。我們還是開發自己的國家,你回去繼續做鄭國的君主吧!”
幹是,楚莊王命令楚軍退兵,並和鄭國訂立了盟約。
)5.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兩個戰敗的士兵,退了五十步的譏笑退了一百步的。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和錯誤,隻是程度上輕一點,可是卻譏笑別人。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例句]在這次乒乓球比賽中,小明和小剛都輸給了王亮:小明少輸了幾分就嘲諷小剛,這真是五十步笑百步。
[故事]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極力主張實行仁政,為此,他到處奔波,到各國進行遊說。
一次,孟子來到魏國,魏國的國君梁惠王接見了他。梁惠王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國君,為了使魏國強盛起親,他禮賢下士,廣招人才,還勤於處理朝政。但惠王喜歡用兵,想通過戰爭實現自己的霸業,但始終末達到目的。這次見到了孟子,就向他請教。
惠王說: “我對國家可算是盡心盡力了,如果黃河以西受災,我就讓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並調去糧食救災;黃河以東出現同樣的災情,我也照這樣做。你說哪個國家的君主能像我這樣替百姓做事?但即使這樣,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加,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您喜歡打仗,我就講一個戰爭的故事您聽聽:一次兩國交戰,雙方剛交鋒,一方的士兵就棄甲逃跑。有的士兵跑得快,一口氣跑了一百步遠;有的士兵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這時,跑五十步的士兵就嘲笑跑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說他們罵得對嗎?”
梁惠王說: “真可笑,跑五十步也是逃跑,有什麼資格恥笑跑一百步的!”
孟子說:“您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那就應該知道魏國並不比別國強多少。假如您在秋收和春乖中時不去征兵、征工,那魏國的糧食就會多得吃不完:假如您禁止用網眼過小的魚網去捕魚,那魚就不會越來越少;如果您規定按季按時進山砍樹,那木材就會取之不盡。這樣的話,老百姓還會不擁護愛戴您嗎?而現在,您並沒有實行這些仁政,雖然您比鄰國的國君更關心百姓,但您連年對外發動戰爭,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而連年作戰必然會有傷亡,人口怎麼會增加呢?大王如果認真改革朝政,那魏國是會強盛起來的。”
惠王十分讚賞孟子講的這一番道理,連連向他拱手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