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盲人摸象
[釋義]形容隻知局部,不知整體,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了象的哪個部分,就以為象是什麼樣子。
[出處]佚名《六度集經·鏡麵王經》
[例句]我們反對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和盲人摸象的片麵觀點。
[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印度的國王,他在王宮裏養了很多大象。他很喜歡騎在大象的背上悠鬧地遊玩。
有一天,國王騎著大象,帶著侍從出去遊玩。走到途中,見一群人坐在路邊正在激烈地爭吵什麼,卻沒有人向他行禮。國王很是氣,便便命令侍從將這些人帶到麵前,一看,才知道這些人都是瞎子,便產生了一個捉弄人的忿頭。
國王說道: “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是你們的國王!既然你們都是瞎子,那我也就不治你們的罪了。但我想出個問題考考你們,好嗎?”
瞎子連忙齊聲答道: “謝謝陛下恩賜,我們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國王便說: “你們知道大象長得什麼樣嗎?”瞎子說: “不知道。”國王笑道: “那你們去摸摸我騎的這頭大象,然後再告訴我。”
這群瞎子圍著大象摸了一會兒,開始向國王依次報告。
一個摸到大象牙的瞎子說: “大象好似—個又粗又長的大蘿卜。”
一個摸到大象耳朵的瞎子說: “大象同簸箕一樣。”
一個摸到大象腿的瞎子說: “大象和寺廟大殿裏的柱子一樣。”
一個摸到大象腳的瞎子說: “大象像舂帶的石臼一樣。”
一個摸到大象背的瞎子說: “大象好似一張大竹席。”
最後一個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便說: “你們全都胡說,大象像一條繩子!”
國王聽了,哈哈大笑,把瞎子們搞得莫名其妙。
)2.毛遂自薦
[釋義]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9即列傳》
[同義]自告奮勇
[例句]在競選班幹部的班會上,小剛毛遂自薦做了這個班的體育委員。
[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下有許多食客,毛遂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平原君家中一連住了三年,都默默無聞。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奉命去楚國求援,他選了十九位門客,一同前往,就在出發的那一天,毛遂突然擋住了他們,推薦自己,要求一起去楚國。
平原君對毛遂的舉動感到驚奇,便對他說: “一個具有才能的人,就像是一把錐子藏在口袋裏,錐子尖會戳破袋子鑽出來。你來這裏三年,我從沒見過你做過什麼值得稱道的大事,可見你沒什麼才能,我不能帶你去。”毛遂反駁道: “那麼,今天就請你把我當做錐子放進口袋。我想不僅是錐尖鑽出口袋,恐怕整個錐子都會像幹穗一樣挺出來。”見他如此堅持,平原君隻好帶他一同前往。
到達楚國後,平原君就與楚王一起商量抗秦的問題,可從清早談到中午也沒談出什麼結果。顯然,楚王並不願意出兵救趙。毛遂等得不耐煩了,便衝到楚王麵前。楚王吃了一驚,聽說他是平原君門下的食客,就怒氣衝衝地要他滾出去。毛遂一手提劍,一手拉著楚王的衣衫慷慨激昂地陳述聯合抗秦的重要性。楚王一向養尊處優,麵對這種情況,開始都嚇呆了,半天才緩過神來。他聽毛遂給他分析形勢,指出共同抗秦對趙、楚雙方的好處,覺得很有道理,對毛遂又是害怕,又是佩服。加上毛遂的分析層次清晰,論證充分,令楚王不得不服,所以楚王決定和平原君聯合抗秦,雙方訂立了盟約,楚王派兵幫趙國解了燃眉之急。
此時,平原君真正了解到毛遂的才能,從此把他奉為上賓。
)3.迷途知返
[釋義]謎路後知道返回原路。比喻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同義]棄舊圖新 浪子回頭
[反義]執迷不悟 死不改悔
[例句]對於犯了錯誤的失足青年來說,謎途知返是他最好的選擇。
[故事]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是晉代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早亡,青少年時代就處於貧困之中。但他很有誌氣,埋頭讀書。隻是那個時代朝廷隻重視門第,所以直到二十九歲陶淵明才當上江州祭酒,以後僅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過著時仕時隱的生活。四十一歲時,由他叔父引薦,做了彭澤縣令。
陶淵明上任沒多久,就開始思念田園的生活,產生了辭官歸隱的念頭。此時的他深刻地了解到朝廷的黑暗,厭倦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之所以出來當官,隻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他覺得自己就像籠中的鳥、池塘裏的魚一樣毫無自由,所以當郡裏派督郵來縣,屬吏讓他束帶迎接時,他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毅然辭職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