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隱後寫了一首名叫《歸去來辭》的賦,賦中寫了其歸家的喜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了他高潔的情誌。其中一部分追溯了自己走過的道路,抒發了自己的感想: “晤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末遠,覺今是而昨非。”意思是說他認知到過去雖然已經不可挽回,但末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迷失得不算遠,現在已經覺悟到今天選擇歸隱是正確的,而過去做官是錯的。
歸隱後,陶淵明的經濟狀況越來越不好,四十四歲時他的舊居又被大火燒毀。但他傲骨依舊。東晉末年,他被征為著作佐郎,堅辭不就。後來,到了宋朝宋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登門拜訪,勸他出仕,並贈給他米和肉,他輕蔑地“揮而去之”,第二年冬天,他便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4.磨杵成針
[釋義]杵:鐵棒。把一根鐵棒磨成一根針。比喻隻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出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
[同義]滴水穿石 功到自然成
[例句]如果我們有磨杵成針的恒心,這點圃難算什麼。
[故事]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隨即開始認字讀書。他天資聰穎,到十歲時已經讀了很多詩書。
李白的父親是個富商,家中很有錢。據說,李白小時候學習並不刻苦,而且非常貪玩,不用功讀書,家人多次管教都沒有什麼用。他往往讀了一會兒書,就坐不下去了,放下書本,到外麵閑逛去了。
一天,李白又偷偷跑到郊外去遊玩了。在一條小溪邊上,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手中拿著一根又粗又大的鐵棒,在石頭上用力地磨著。李白覺得十分奇怪,走上前去問道: “老婆婆,您這是幹什麼呀?”
老婆婆抬起頭看了看李白,回答說: “孩子,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聽老婆婆這麼一說,李白驚訝極了,過了半天才繼續問道: “老婆婆,這麼粗的一根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可能嗎?得用多少工夫啊?”
老婆婆聽後,慈祥地笑了笑,一邊繼續認真地磨著鐵棒,一邊對李白說: “孩子,這呀,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隻要我不停地這樣磨下去,鐵棒就會越來越細,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磨成繡花針的。”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立刻告別了老婆婆,回到家裏開始努力讀書,從此再也不貪玩了。後來,李白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詩人,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被後人稱為“詩仙”。
)5.莫逆之交
[釋義]莫逆:指彼此心意相通,不相抵觸:交:交情,友誼。指情投意台的知心朋友。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大宗師》
[同義]生死之交
[反義]泛泛之交
[例句]他倆是在一次旅行中結識的,由於誌趣相同,在旅行結束時已經成了莫逆之交。
[故事]戰國時代,有四個怪人,性情古怪,不與尋常人接觸。但他們四人脾氣相投,思想一致,對道家思想頗為信奉,主張萬事萬物應順其自然, “無”為最高境界。
有一天,這四個怪人遇到一起了。他們四個人分別叫做子祀、子輿、子犁和子來。他們隻要在一起,便會激烈而高漲地討論有關“無”的理論。他們一致認為: “無”是崇高和偉大的。“無”就像人的頭一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臨分別時,他們笑著注視彼此,認為他們彼此心心相通,友誼將天長地久。(“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過了一段時間,子輿害病了,子祀去探望。子輿出門相迎。彎著腰,勾著頭,高聳著雙肩。原來他背上長著五個大膿瘡。他對子祀說: “上天真是偉大,使我成為這樣的奇人!”
子祀試探著問道: “你對你的病一點也不感到害怕和憂傷嗎?”
子輿輕鬆地答道: “我為什麼要憂傷?人的生死,本來就是上天的旨意,我隻要順應自然符合上天旨意,就不會感到憂傷了。”
子祀聽完,感到收獲不小。
不久,子來也生病了。由於病得很重,眼看就要離開人世了。子犁聽說,立即來探視子來。他看見子來的妻子和兒女圍在病席前,痛苦地哭泣,便說道: “唉!你的妻子真是不明事理,上天正在變化著你,他們怎麼能這樣痛哭流涕呢?”
子來十分感激地對子犁說: “你我真是知心之人!假如鐵匠正在打鐵,火爐中的一塊鐵突然蹦了出來,邢鐵匠一定會認為是不祥之兆。天地就像一個大熔爐,而陰陽就像一個高明的鐵匠,我現在正在被天地鑄造著,怎麼會感到痛苦呢?”
子犁緊緊握著子親的手說: “我們真是心心相通!”
後人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概括為“莫逆之交”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