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由於他確實有立功贖罪的表現,法院予以寬大處理。

[故事]唐高宗的時候,有個叫王孝傑的人,曾經跟隨工部尚書劉審禮去討伐吐蕃,在一次戰鬥中不幸當了俘虜,吐蕃國王見到他,感到很驚訝,就哭著說: “你的樣子長得好像我的父親呀!”因此國王不忍殺他反而赦免了他。王孝傑大難不死,不久便逃回了朝廷。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做了皇帝。武則天知道王孝傑被俘後在吐蕃住了一段時間,熟悉那裏的情況。於是就任命他為武威軍總管,率軍征討吐蕃,他作戰勇敢,又很有智謀,多次打敗吐蓄,收複了很多失地。武則天很看重他。後來又任命他為清邊道總管,率領舊萬大軍去征討契丹。兩軍在一山穀中遭遇,王孝傑身先士卒,領兵)中出了山穀。正準備著排兵布陣與敵軍決一勝負的時候,沒想到後軍總管蘇宏暉見敵軍眾多,竟然丟下盔甲逃跑了。唐軍因此而失掉了軍備的後援,形勢非常不利。在戰鬥中,更為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王孝傑由於不慎而跌入山崖陣亡了。唐軍群龍無首,亂了陣腳潰不成軍,最終全軍18萬人幾乎無一幸免,全軍覆滅。

在這場戰鬥中有個叫張說的人死裏逃生,曆盡了千辛萬苦才逃回到唐都長安,見到了武則天稟報了這次戰爭的情況,他說:“王孝傑英勇殺敵,作戰勇敢,有勇有謀,是全軍的楷模,這次戰爭的失敗與他無關,而是由於蘇宏暉臨陣脫逃,才使戰爭落得如此的下場。武則天聽後大怒,立刻派大臣去幽州I斬蘇宏暉。而那個大臣還沒有到達幽州時,在半路上就被武則天後派的人給追了回去,原來蘇宏暉已經在另外的一場對契丹的戰鬥中立功贖罪.被武則天赦免了死罪。

)7.鹿死誰手

[釋義]鹿:指爭逐獵取的對象,借指帝位。原指天下歸誰所有。後泛指誰將取得勝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石勒載記》

[例句]這兩支球隊實力相當,打法各有千秋。究竟鹿死誰手,還很難預料。

[故事]東晉時,中國的北方有匈奴、鮮卑、氏、羌、羯等五個少數民族,他們曾先後起兵對抗漢族政權,這便是曆史上所稱的“五胡亂華”。

那時,有個羯族人名叫石勒,他幼年時曾隨部落裏的大人到洛陽販賣貨物,又曾經給別人做過長工。

晉惠帝末年,因為並州鬧饑荒,20多歲的石勒被並州刺史司馬騰賣到山東一個名叫師歡的人家裏做奴隸。師歡看到他相貌堂堂,對他十分優待,不久便免了他的奴籍,讓他當了佃客。

後來,石勒聚集王陽、郭敖等舊人為骨幹,與汲桑一起聚眾起義。起義失敗後,他便投奔匈奴族的酋長劉淵,成為劉淵部下的一員大將。

公元304年,劉淵稱帝,建立漢國政權,過了幾年,劉淵去世後,他的兒子劉聰、侄兒劉曜相繼登位,並改國號為趙(曆史上稱為前趙)。這時,石勒重用漢族人張賓為謀士,聯合漢族中的地方豪強,發展成為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

公元318年,石勒消滅了西晉在北方的殘餘勢力。第二年他斷絕了和前趙的君臣關係,自稱為帝,但仍沿用趙國的名號,

曆史上稱為後趙。

有一次,石勒在宴請自己臣僚的一次酒會上,自我誇耀地說:

“假如我和漢高祖生在同一個時代,我自認為不如他,一定和韓信、彭越一樣做他的部下,為他奮戰疆場;但如果遇到漢光武帝那祥的國君,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帶比一比高下,到那時不知鹿會死在誰手上,天下會落在誰的手中呢!”

)8.洛陽紙貴

[釋義]形容文章寫得好,風行一時,連紙都漲價了。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左思傳》

[例句]著名作家餘秋雨寫的《山居筆記》,受到讀者好評,一時間,洛陽紙貴,風靡一時。

[故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在西晉太康年間,以一篇辭賦而轟動文壇,成為西晉文學中一顆璀璨奪目、光豔照人的瑰寶,這就是左思和他的《三都賦》。

左思出身貧苦,相貌醜陋,可是文章寫得很好,尤其擅長於寫詩和辭賦。

晉武帝的時候,因左思的妹妹被皇帝選入宮中,全家就遷到了當時的都城洛陽,左思自己也在朝中擔任了秘書郎的職務。借著這個機會,他計劃寫一篇關於三國時的文章,於是左思開始構思《三都賦》。所謂三都,是指三國時期的蜀國京都成都,吳國京都建業和魏國京都鄴。為了寫好這篇賦,他竟花了十年的工夫。他親自到這三座都城去調查、遊覽,收集了豐富的資料,積累了很多素市才。為了能及時把自己突發而至的靈感記錄下來,他無論是在飯桌旁,還是在庭院中,甚至在廁所等地方,都放上紙和筆,一想到好的語句,就馬上記下來。

經過反複修改,精心推敲,左思用了十年苦功,終於將《三都賦》完成。

《三都賦》構思奇巧,氣魄雄偉,語言優美綺麗,充分表現出三座都城的美麗、壯觀,反映出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以及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

左思對《三都賦》感到滿意,就帶著它拜訪了當時頗有名望的皇甫謐。皇甫謐讀《三都賦》的時候,禁不住幾次拍案叫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親自為其作序。

《三都賦》問世以後,由於文章精彩,一傳十,十傳百,整個京城都轟動了。人們爭相傳閱,京城裏的富豪、有地位的人帶頭,都爭相傳抄。一時間,洛陽的紙張供應都出現了危機,紙價也因此暴漲。

原文是: “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