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曹操出兵漢中,準備去攻打劉備,可是攻打了很多次都沒什麼戰績,就打算退兵卻又怕麵子不好看。這時一個部將走進來問曹操晚上用什麼口令。曹操正在吃雞,手裏拿著雞肋,想了一想,就說了“雞肋”兩個字。
口令傳下來以後,楊修就開始收拾東西,打算撤退,別人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暢修說: “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把漢中比作雞肋,一定是覺得漢中的仗打著也沒什麼意思,我想快要撤兵了。”曹操聽到他的話,便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後來曹操果然退了兵,便厚葬了楊修。
楊修的父親也是當時的名人,楊彪。在兒子被殺後,他感到非常悲傷,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越來越憔悴,竟然消瘦得不成樣子。有一次,曹操見到了楊彪,見他如此瘦弱,感到驚異,便問原因,楊彪回答說: “愧無日禪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意思是漢武帝近臣金日禪為免後患,殺了兩個行為不端的兒子,我沒有他那樣的先見之明,但我終究還有老牛舔小牛那樣的親子之愛,所以最近才會瘦得如此厲害。
曹操聽了楊彪的話,心中也感到有些後悔。
)4.樂不思蜀
[釋義]比喻樂而忘返。三國中蜀國滅亡後,後主劉禪被安置在洛陽,他貪圖享樂,不想回蜀地。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同義]樂而忘返 留連忘返
[例句]大城市裏的生活豐富多彩,使他樂不思蜀,忘記了養育自己的故鄉。
[故事]三國末期,蜀國君主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劉禪繼位,曆史上稱“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雖然有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但是他也料理不好蜀國的政務。諸葛亮死後,魏兵占領了蜀國,劉禪投降。從此,蜀國便滅亡了。
這時把持魏國大權的是司馬昭,他把劉禪帶到魏都洛陽,並封劉禪為“安樂公”,還賜給他許多珠寶、美酒。從此,劉禪便在此心安理得地享樂。
一天,司馬昭邀請劉禪參加宴會,有意安排藝人為劉禪表演過去蜀國的雜耍技藝。旁邊的人心裏都很難過,可是劉禪卻嘻笑自如,拍手稱快,看得津津有味。看到此景,司馬昭問親信賈充: “這個人怎麼會無情無義到如此地步?”
賈充笑著說: “要不這樣,殿下怎麼能輕而易舉吞並他的國家呢?”後來,司馬昭問劉禪說: “你還想念你的國家——蜀國嗎?”劉禪脫口而出說: “此間樂,不思蜀也。”意思是說,這裏快樂極了,我不想念蜀國了。
這話立即被當作笑料內外傳開了。隨後主同來的郤正聽到後便告訴劉禪日後再回答這祥的問題一定要說:“先人的墳墓,遠在隴蜀,我的心朝西悲傷,沒有一天不思念。”然後就閉上眼睛。
後來司馬昭又問這個問題,劉禪就照郤正教的回答了,司馬昭覺得可笑,就問: “怎麼和郤正說的一樣啊?”
劉禪忙睜開眼,說: “的確是這樣。”此話一出便引來哄堂大笑。隨同劉禪來的蜀漢官員都為劉禪的言行感到傷心。
)5.厲兵秣馬
[釋義]厲:磨礪;兵:刀槍,兵器;秣:喂牲口。喂飽戰馬,磨快兵器。形容作好戰鬥準備。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同義]枕戈待旦
[反義]偃旗息鼓 馬放南山
[例句]各足球俱樂部正厲兵秣馬,準備迎接新賽季的到來。
[故事]春秋時期,秦穆公想要攻打鄭國,為了摸清鄭國的情況,他派杞子去鄭國假意幫鄭國設防。不久,柁子派人回來報告,說他已經掌握了鄭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穆公發兵攻鄭,他可以打開北門作內應。
秦穆公聽了,非常高興,立即派孟視明,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帶兵去偷襲鄭國。老臣蹇叔勸阻他說: “秦鄭兩國相距太遠,中間又隔著晉國,如果晉軍知道這個消息,我軍就危險了。”秦穆公根本聽不進去,仍然堅持發軍。
秦軍長途跋涉,到了離鄭國不遠的滑國,恰巧鄭國商人趕了一群牛來到這裏,他估計秦軍是去攻打鄭國的,心裏非常著急,一麵火速派人去鄭國送信,一麵扮作鄭國的使者來見秦軍將領,他對孟視明三人說: “我們國君聽說你們要帶兵到我們鄭國去,特意派我來慰勞一下大家,表示一點心意。”說完就把自己的四張牛皮和十二頭肥牛當作鄭國國君的贈品送給了秦軍。孟視明三人聽他這樣一說,以為鄭國早有準備,就取消了偷襲鄭國的念頭,改去攻打滑國了。
鄭國這邊接到弦高的報告,馬上派人去察看秦將杞子的動靜,發現他早已收拾好了行裝,把兵器磨得很鋒利,喂飽了戰馬,等秦軍一到就會有所行動。秦穆公就派人去暗示市己子,讓他明白鄭國已經知道他的陰謀了。杞子見機密泄露,驚慌失措,帶著手下人馬逃走了。
後來,秦軍滅掉了滑國,在回國的路上被晉軍發現,並遭到了晉軍的襲擊,結景全軍覆沒,孟視明等三人也作了晉國的俘虜。
)6.立功贖罪
[釋義]贖:補償或抵消。建立功勞來補償或抵消所犯的罪過。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王孝傑傳》
[同義]將功補過 將功折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