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了這個故事,魏加對春申君說: “臨武剛剛被秦軍所打敗,就像那隻受過傷的鳥一樣看到秦軍就害怕,又怎麼能擔任主將這麼重要的職務昵?”春申君覺得魏加的話很有道理,就采納了他的意見,沒讓臨武君擔任主將。

雖然六國聯合起來抗秦,但他們並不齊心,後來就被秦軍逐個擊潰了。那個時候,他們見了秦軍,也都像是一群驚弓之鳥,毫無戰鬥力。

)9.精衛填海

[釋義]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誌報複。後來比喻意誌堅定,不畏艱苦,矢誌不移。

[出處]《山海經·北山經》

[同義]愚公移山

[例句]要徹底改造我們的居住環境,就要有精衛填海的頑強精神。

[故事]炎帝與黃帝一起並稱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據傳說,炎帝有一個女兒,名字叫做女娃。女娃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渾得炎帝的喜愛。

女娃很喜歡玩水,經常去東海遊泳嬉戲。有一天,她照常在東海裏歡快地遊水,突然之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海麵上波濤洶湧。女娃感到非常害怕,就奮力往岸邊遊去,可她離岸實在太遠了,遊著遊著就感到體力不支,海麵掀起了一個大浪把她吞沒了。

女娃死後,精魂不散,變成了一隻小鳥,就住在發鳩山上的桑樹上。它的形狀有些像烏鴉,但頭上有花紋,長著白色的嘴巴,紅色的爪子。經常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人們根據它的叫聲,把它命名為“精衛鳥”。

精衛鳥從不閑著,每天從西山銜著石頭和樹枝,飛到東海上,把這些東西投下去,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它下定了決心要把東海給填平,以發泄自己的不平。

據說,東海裏星羅棋布的小島都是精衛鳥一塊塊石頭,一根根樹枝填起來的。

精衛鳥這種堅持不懈,勤奮不息的精神感動了人們,讓人對這種弱小又頑強的鳥兒既欽佩又讚歎,所以人們用“精衛填海”這個成語來形容意誌堅強、奮鬥不止。

“精衛填海”是上古時代的神話,它也反映那個時代人類同大自然的艱難鬥爭。由於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非常有限,對災難幾乎沒什麼抵禦能力,而天災卻又常常奪走他們的財產甚至生命,於是就產生了戰勝自然的願望,精衛鳥就是當時人們這種願望的象征。

)10.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釋義]鞠躬:彎腰表示恭敬:瘁;辛勞;已:完結。形容不辭辛勞地工作,直到死為止。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例句]周總理是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總理,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

[故事]三國時,諸葛亮受劉備的三顧之恩,便竭盡全力幫助劉備打天下。但是,劉備在當時的群雄中是比較弱小的。因此諸葛亮一生謹謹慎慎地立功創業,一步也不敢走錯。然而,他苦心製訂的聯孫抗曹政策,被劉備親手發動的伐吳戰爭所破壞,結果是全軍覆沒,連劉備也在白帝城憂憤而死。

劉備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禪繼位。劉禪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劉阿鬥”,他昏庸無能,隻知享樂,便把國內的軍政大權全交給諸葛亮。

當時的蜀國非常不安定,可以說是外侮內患,交相煎迫,但這些都被諸葛亮一一穩定住了。他一貫主張聯吳伐魏,這時一麵和東吳交好,一麵南征孟獲,最終七擒孟獲,使其臣服,終於平定了南方邊境。然後諸葛亮積蓄力量,積極準備北伐魏國。

當諸葛亮壁到力量積聚得差不多時,便決定出祁山攻打魏國。出師前,他給劉禪上表,要他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伐魏並沒有成功,諸葛亮兵敗以後,隻好退兵回蜀。

幾年後,諸葛亮認為時機成熟,便決定再次北伐。當時,一些大臣反對諸葛亮北伐。為此,諸葛亮再一次上表給劉禪,詳細分析了當時的敵我形勢,說明蜀國與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伐你。接著,諸葛亮又勸劉禪要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遠離小人,隻有這樣才能富國強民。最後,諸葛亮忠心耿耿地寫道: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好壞,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事先預料的。”

這第二道表,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後出師表》。劉禪看了,很受感動,同意諸葛亮北伐。

)11.舉足輕重

[釋義]舉足:抬腳。市意指隻要把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比喻地位重要,每一舉動都會影響到全局。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竇融傳》

[同義]一言九鼎

[反義]無足輕重

[例句]因為他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處理這件事時,他的態度十分慎重。

[故事]東漢時,有個叫竇融的人,父親早年亡故。他為人處事十分謹慎,願意結交豪俠義士。

王莽當政時,他任波水將軍,後來歸降了起義軍首領劉玄,當巨鹿太守。不久,劉玄失敗,各地仍然處在戰亂之中。這時,竇融為求自保,便聯合酒泉、敦煌等五個郡割據河西,他被推舉為河西五郡的大將軍。

河西這地方民風質仆,竇融又施政寬和,因此境內官民相安,財糧豐裕,兵強馬壯,竟吸引了附近流亡百姓紛紛前來定居。

漢光武帝劉秀取得政權後,中原局麵越來越安定。竇融打聽到底細,有意歸附劉秀。他召集各郡太守和當地有名望的人士共同商量,他們也都願意歸附劉秀。於是,竇融寫好奏書,派使者前往洛陽拜見劉秀,同時獻上一批上好的駿馬。

劉秀看了竇融的上書,見是主張歸附,心裏非常高興,馬上封竇融為涼州牧,賞賜黃金二百斤,並寫了一封信讓使者帶回。劉秀在信中讚揚了竇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績,表達了對他的思慕之情。劉秀還在信中分市斤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他特地指出,在他與竇融之間,還有益州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魄囂,他們都想爭奪天下,稱王稱霸。在這種形勢下,竇融的態度舉足輕重,對全國的統一有決定性的作用。

竇融接到劉秀的信,便決定一心一意效忠劉秀。他調集河西的軍隊,與漢軍積極呼應,先打敗天水的隗囂,又消滅了盤踞在益州的公孫述,為劉秀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後,劉秀給竇融以重賞,並封他為安豐侯,任大司空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