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楚武王也死了,楚文王繼承了王位。可是這一次卞和卻再也不敢進宮獻寶了。卞和感到很無奈,抱著璞玉在荊山腳下大哭了三天三夜,淚水都哭幹了,甚至眼睛裏都流出了血。

楚文王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將卞和帶進宮來,並且命令石匠將璞玉外麵的石質剔除。經過一段時間的加工,一塊晶瑩剔透、珍奇無比的寶玉呈現在眾人麵前。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秦王得知有這樣一塊玉後,便想用十五座城池來換,所以才說這塊玉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5.見利忘義

[釋義]利:利益,好處;義:道義。指看見了眼前的利益,就忘記了道義。

[出處]漢·班固《漢書·酈商傳》

[反義]見利思義

[例句]抗日戰爭期間,一些人見利忘義,居然投靠日本人,殘害自己的同胞。

[故事]漢朝的時候,高祖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當上了皇帝,史稱漢惠帝。漢惠帝軟弱無能,朝政大木又就落到他母親呂後手中。呂後野心勃勃,處心積慮要奪取劉氏政市又,讓呂家坐天下。因此,她封自己的侄兒呂台為呂王,呂祿為上將軍,掌握著守衛都城的南北兩支禁衛軍。她還殘酷地害死了劉邦的許多親屬,嚇得惠帝不再過問政治。

公元前181年,呂後去世後,劉邦手下的功臣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秘密串聯,決定誅滅呂氏家族。但周勃名為最高軍事長官,但實際已無兵權,兵馬全掌握在呂家人手裏。經過一番商量,他們想起了老丞相酈商。因為酈商的兒子酈寄是呂祿的好朋友,可以利用這層關係騙呂祿出來,然後設法除掉他。於是,他們將酈商騙出軟禁起來,然後逼酈商勸說呂祿交出兵權。

酈寄被逼無奈,隻好去找呂祿,對他說: “您不是劉家的人,卻被封為王率領軍隊,這很容易引起大臣們的懷疑。咱們是朋友,我勸您還是把兵權交回給太尉,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這樣,劉家的人也不會懷疑您了,您就可以回去享福了。”呂祿本無什麼才能,覺得酈寄的話很有道理,便猶豫起來。就在呂祿放鬆防範的時候,周勃行動起來。他來到北軍,讓酈寄勸呂祿交出了兵權,並接收了北軍,很快又控製了南軍,最後,將呂家的人斬盡殺絕。

鏟除呂氏勢力後,周勃、陳平等迎立劉恒繼位,史稱漢文帝。酈寄在剿滅呂氏家族的鬥爭中立了功,被封為曲周侯。而當時有許多人認為酈寄出賣朋友,是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

)6.借箸代籌

[釋義]箸:筷子;籌:籌劃。原意指用筷子比劃當時的形勢,現在比喻替別人籌劃。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例句]王明說: “這件事市與我無關,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借箸代籌了。”

[故事]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了爭奪天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楚漢戰爭。

公元前204年冬,楚王項羽率領大軍進攻漢王劉邦把守的滎陽,雙方征戰多日,相持不下。

這時,項羽的謀士範曾對項羽說: “劉邦之所以能堅守滎陽,無非是靠了敖倉這個大糧庫,隻要切斷了運糧的道路,漢軍便會不戰自亂。”項羽采納了範曾的意見,派大將鍾離昧帶領一萬精兵,突襲了漢軍的運糧隊伍,取得了成功。這使得滎陽的情況十分危急,一旦城中糧草供應不上,就很可能不攻自破。

劉邦眼看滎陽就要不保,心中十分焦急,馬上召見酈食其商議對策。酈食其勸劉邦封六國的後代為王以孤立項羽,劉邦覺得再理,就同意了。

過了幾天,謀士張良知道了這件事,急忙來見劉邦。劉邦正在吃飯,張良就順手抓起劉邦的筷子,說道: “請您允許我用筷子為您分新當前的形勢(借箸代籌)。當初湯伐桀而封夏王朝的後代是因為湯有信心置桀於死地,大王您現在有把握置項羽於死地嗎?”劉邦搖了搖頭。張良又說: “同樣,當初武王伐紂也是因為有必勝的把握,現在您確信能殺死項羽嗎?”劉邦又搖了搖頭。張良接著說道: “現在天下豪傑追隨大王南征北戰,無非是為了有利可圖,而今您分封六國後代,人心一散,他們就會各歸其主,您靠誰打天下啊?”

劉邦一聽,馬上銷毀了正在刻製的六國王印。

)7.噤若寒蟬

[釋義]噤:閉口;若:好像。像秋天的蟬一樣閉口不說話。比喻嚇得不敢說話。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杜密傳》

[同義]緘口結舌

[反義]直言無忌 大聲疾呼

[例句]漢奸們在洋人麵前惟命是從、噤若寒蟬,而在老百姓麵前則趾高氣揚、盛氣淩人。

[故事]東漢,有個人叫杜密,他為官很清正,敢於同惡勢力作鬥爭,曾經參加過打擊宦官集團的行動。對於那些罪行累累的宦官和豪紳子弟從不手軟,狠抓狠打,不講情麵,許多壞人都很害一怕他。但是他並不是一個無情的人,對於有才能,有誌氣的人。他總是十分愛惜,並想方設法栽培他們。

有一次,社密去巡視,到了高密縣,偶然認識了一個叫鄭玄的人。鄭玄雖然隻是個小官,但是卻才華出眾,不同凡響。社密愛惜他的才能便提拔他到郡裏任職,鄭玄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表現得非常出色,於是社密又把他送到太學裏去深造,使鄭玄成為當時極負盛名的經學家。

後來,杜密耷打擊宦官的鬥爭之中,得罪了權踐,被當權者革了官職,無奈之中回到了家鄉。但他並沒有心灰意冷,而是常常關心國家大事,仍然向地方官推薦有才能的人。

他有一位同鄉,叫做劉勝,他也辭官回到了家鄉,他性格與杜密完全不同,明哲保身,不問世事。每日在家獨處,閉門謝客,不與任何人相處。於是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高人。

有一次,一個地方官對杜密說: “劉勝真是一個清高之士。”杜密聽後不以為然,反駁他說: “你說得不對,劉勝的地位很高,每年的俸祿又不少,但他見到了好人從不舉薦,見到了壞人連聲也不敢出,簡直是噤若寒蟬。他為求自保,對國家百姓利益不管不顧。這樣的人不但不應稱讚,反而應該唾棄。”地方官聽了他的話後心服口服,改變了對劉勝的看法。

)8.驚弓之鳥

[釋義]因受到箭傷而被弓箭嚇怕的鳥。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類似情況就惶恐不安的人。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

[例句]在被追捕的途中,他猶如驚弓之鳥,一有風吹草動,便嚇得魂不附體。

[故事]戰國末年,秦國越來越強大,其他六國都感受到秦國對自己國家所造成的威脅,便決定聯合起來一起對抗秦國。當時,楚國的春申君準備讓臨武君擔任抗秦的主將。魏國使者魏加不同意,便給春申君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魏國有個神箭手,名叫更贏,他箭法高明,差不多是百發百中。有一天,他和魏王在一起鬧談,聽到天空有鳥鳴叫的聲音,便抬起頭來,看見天上飛過幾隻大雁,更贏便對魏王說:“大王,我隻用弓,不用箭就能把雁射下來。”魏王雖然知道更贏的箭法很好,但覺得隻用弓射雁,末免也太玄了吧。更贏便說:“不信,我試給您看。”這時,天空中一隻大雁經過,更贏舉起弓對準它,拉了一下弓弦,隨著“嗡”的一聲弦響,大雁從空中掉了下來。魏王驚訝不已,稱讚說: “你真不愧為神箭手啊,簡直太神奇了。”更贏說: “這並不是我射箭本領有多麼高強,而是這隻大雁自己的緣故,您沒發現它飛得很慢,叫聲又格外淒慘嗎?它一定是受過箭傷,傷口末愈,又離開了雁群,所以又孤單又害怕。昕到了弦響就拚命地向高處飛,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