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比喻不辨是非,不分好壞。
[出處]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
[同義]黑白混淆 是非顛倒
[反義]是非分明 涇渭分明
[例句]你這樣做,就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故事]東漢安帝年間,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楊震。他一生耿直,嫉惡如仇,曾擔任司徒之職。
當時,漢安帝非常寵幸乳母王聖。而王聖的女兒王伯莆則依仗母親的市又勢,和她母親一起幹涉朝政,橫行不法,引起朝廷中很多正直大臣的不滿,楊震就是其中之一。性格耿直的楊震不畏權勢,直言向漢安帝上疏說: “現在,朝中奸佞的勢力橫行,致使朝政敗壞,而這和陛下寵幸乳母王聖有很大的關係。王聖出身卑賤,她雖然服侍陛下很多年,也很辛苦,但她得到的報酬早已超過她所付出的辛勞。然而,她不但貪得無厭,而且和朝中邪惡勢力相勾結,擾亂天下,敗壞朝政。她的女兒更是任意出入宮廷,以致壞人對她趨之若鶩。所以,陛下應該馬上禁止乳母的女兒入宮,並把乳母王聖驅逐出宮。”漢帝看了楊震的上疏,不以為然,反而把王伯榮的丈夫劉瑰封為侯爵,於是,王聖母女的氣焰更為囂張。
看到這些,楊震極為憤慨,他不顧個人安危,又一次上疏漢安帝: “陛下將毫無功勞的劉瑰封為侯爵,這樣做是不符合皇上祖先所製定的規矩的。這樣無功受到封賞,是不分黑白。如果這樣下去,整個社會風氣就會敗壞,望陛下三思。”
但是,漢安帝對楊震的意見不予理睬。後來,在王聖之流的讒惑下,漢安帝將楊震免了職,發回原籍。楊震內心憤恨不平,不久就服毒自盡了。
)4.狐假虎威
[釋義]假:憑借,借著。狐狸借著老虎的威風。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
[同義]狗仗人勢 驢蒙虎皮
[例句]這個狗奴才仗著主子的勢力,狐假虎威,欺壓鄉裏的百姓。
[故事]楚國在宣王當政的時候,國內有一位統率全軍的著名將軍,名叫昭奚恤。由於他為人嚴厲,對部下紀律嚴明,因此很多人都怕他,甚至北方地區各諸侯國也懼怕他。
楚宣王也知道此事,但對這很不解。有一天朝會之時,昭奚恤沒有來,宣王便向大臣們提出了這個問題。
這時,有一個名叫江一的大臣,向宣王講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從前,幕個深山老柿之中有一隻十分凶猛的老虎,它專門搜尋各種野獸來吃。有一天,它在找食的時候,遇見了一隻狐狸,於是便想把它吃了充饑。
狐狸的狡猾是出了名的,它見逃跑已經來不及了,便急中生智,裝出一副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說:“你是不歇吃埠我的,因為我是上天派來的百獸之王。你要是把我吃了的話,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是會遭到懲罰的!”
說到這裏,狐狸故意傲慢地瞧了瞧老虎。它看到老虎露出不信的神色,又說:
“你以為我的話不可信嗎?那好,我在前麵,你跟在後邊,看這深山老林中的百獸見到我之後,有誰敢不逃跑的?”
老虎覺得狐狸說得有道理,便照著做了。一路上,所有的野獸見到他們都逃得遠遠的。老虎並不知百獸是害怕威風的自己,而不是害怕假借“百獸之王”名義的狐狸才跑的。
講完這個寓言後,江一轉上正題:
“大王,北方的諸侯國不是怕昭奚恤,而是懼怕您啊。就像山中百獸懼怕的不是狐狸而是老虎一樣。”
宣王昕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5.畫蛇添足
[釋義]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反而弄巧成拙。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二》
[同義]多此一舉
[反義]畫龍點睛
[例句]這篇文章多了這句話,沒有增強一點說服力,簡直就是畫蛇添足。
[故事]戰國時期,楚懷王派昭陽為將,率領十萬大軍征討魏國。昭陽很善於用兵,楚軍很快打敗了魏軍,一舉攻占了魏國八座城池。這時,昭陽已經圓滿地完成了楚懷王交給他的任務,但他還想領兵乘勝去攻打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