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邯鄲學步
[釋義]到邯鄲學走步。比喻盲目模仿別人的長處,結果學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丟掉了。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秋水》
[同義]東施效顰 鸚鵡學舌
[反義]擇善而從
[例句]初學寫作的人,不要拿名家的作品生搬硬套,否則就會鬧出一些邯鄲學步的笑話。
[故事]戰國時,燕國壽陵有一個少年,聽說趙國都城邯鄲人走路的步法非常優美,姿勢也特別好看,便下決心去邯鄲學走路。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不辭勞苦終於來到了趙都邯鄲,見到那裏的人走路果然和傳聞一樣非常優美.比壽陵人強上百倍,他覺得不枉此行,打算要認真地學習邯鄲人走路。
可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學走路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開始他隻是站在街上觀察來往行人是如何的走路,琢磨人家走路的特點,然後回去憑著記憶練習。後來他覺得這樣容易遺忘,便在街上跟在人後麵模仿。他跟這個人後邊學幾步,又跟那個人背後學幾步,但發現每個人的走法全都不一樣,所以盡管學得滿頭大汗可還是學不像。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他想來想去,最後覺得也許是自己太習慣原來的步法,於是他決定完全放棄原來的步法,一切重新開始。
沒想到這下子就更糟糕了,他走路的時候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既要注意手腳如何擺動,還要考慮它們之間如何配合,又要注意上身的擺動,甚至還要計算移動的距離和擺動的幅度。結果是每走一步都瞻前顧後,不是忘了這點,就是忘了那點,把自己搞得緊張萬分,手足無措。
少年越學越感到困難,一連幾個月都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的步法,反而還把自己原來的步法給忘記了,實在是越來越糟:加上他的旅費也花光了,隻好作回壽陵的打算,可是他忘記了自己怎樣走路了,隻好又羞愧又狼狽地爬回了家鄉。
)2.好逸惡勞
[釋義]好:喜歡;惡:厭煩。喜歡安逸,貪圖享樂,不喜歡勞動。
[出處]南朝·帛·範曄《後漢書·方術列傳·郭玉》
[同義]遊手好鬧 好吃懶做
[反義]吃苦耐勞 不辭辛苦
[例句]他就是因為好逸惡勞,才落到現在這窮困潦倒的地步。
[故事]東漢和帝時期,朝裏有一位著名的太醫,名字叫做郭玉。郭玉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從小的時候就樂於助人,扶危濟困,遇上別人有事情,總是表現得既慷慨又熱心,得到人們的讚賞。後來,他開始學習醫術,他學習認真刻苦,加上有一片仁者之心,所以治愈了許許多多前來求醫的病人。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在群眾之間有口皆碑。漢和帝也知道了他的名聲,就任命他做太醫。
做了太醫之後,郭玉的為人仍然和藹善良,並沒忘記貧苦的百姓,隻要有百姓前來求醫,他都盡心盡力為他們醫治,努力使他們恢複健康,並不計較診金。他也為達官貴人們治病,但卻常常不能見交,這些達官貴人對此議論紛紛,連皇帝心裏也十分疑惑。
有一次,一位官員得了病,請郭玉為他治病,同樣的,治了幾次毫無效景。皇帝知道了這件事,他想了一個辦法,讓那位官員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親自去找郭玉看病。郭玉替他診治,很快、很輕鬆地治好了他的病,對此皇帝更加不解,於是召來郭玉詢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郭玉聽了皇帝的詢問,回答道: “這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給百姓治病時我可以全身心放鬆,他們也很聽從我的囑托,而在給官員們看病的時候,我的心理就會有很沉重的負擔。況且他們自視很高,總是有自己的主張,自以為是,並不聽從我的指揮,更不按我的要求去做。另外,對於達官貴人並不能隨意用藥,因為他們的飾質太弱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好逸惡勞,這些都為我的診治造成了巨大的圃難,所以他們的病才不容易治愈啊!”
皇帝聽後點了點頭,終於明白了問題的所在。
)3.黑白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