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程氏凜然答道: “吾兒能做範滂,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蘇東披二十歲便進京趕考。當時,擔任主考官的是大名鼎鼎的大學士歐陽修。他一向反對詭怪奇澀的文章,當他閱卷時,眼睛一亮,一篇《刑賞忠厚論》令他喜上眉梢。原來這篇文章不重形式,大談朝廷的刑律不僅僅用來懲治腐吏,更應該獎賞忠良。歐陽修很想定這篇文章為狀元,但又怕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文章,為了避嫌,便隻取為第二名進士。

這篇《刑賞忠厚論》其實正是蘇東披的文章,蘇東坡順利通過薦試,又在殿試中博得皇帝的讚賞,高中做官。日後,蘇東披謙虛地拿著自己的文章去拜見歐陽修,歐陽修方知那篇文章不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寫,以致自己委屈了蘇東披,隻取了第二名。但蘇東披大度謙恭,令歐陽修十分高興。

歐陽修看到蘇東披年紀輕輕,便才華橫溢,更是大加薦舉,他寫信給當時德高望重的重臣梅堯臣說: “蘇東披才華猶甚於我,他高出了我一頭啊!望加以重用。”當時聽說此事的臣子都認為歐陽修太謙虛,後來看到蘇軾的文章,備感信服。

蘇東坡後來的文章果真超出眾多名家,成為一代大文豪。

)7.唇亡齒寒

[釋義]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雙方互相依靠,生死安危與共。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同義]唇齒相依 輔車相依

[例句]多少年來,我們和朝鮮一直部是一衣帶水,唇亡齒寒的友好鄰邦。

[故事]早在春秋之時,晉國的近鄰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攻打虢國,但晉國和虢國之間夾著虞國,要攻打虢國就得向虞國借路。但是,晉獻公擔心虞國不會同意借路,便焦慮不安。這時,晉國的大夫荀息獻計給晉獻公說: “大王,用您的寶玉和駿馬作禮物送給虞王,他一定會答應借路的。”獻公怕虞王收下禮物不肯借路,荀息說: “他不答應借路,就不會收下禮物。如果收下,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他們收下禮物,我們最後還能收回來。把寶玉放在虞國,就像從內室移到外室:把寶馬送給虞國,就像把馬從圈裏牽出來養在圈外,您怕什麼呢?”

於是,晉獻公依據荀息的計策,把禮物送到虞國。虞國國王非常高興,便很爽快地答應借路的要求。虞王手下有一個名叫宮之奇的大臣,他得知此事後極力勸阻虞王說: “我們不能借路給晉國啊。虢國是我們的友鄰,它和我們虞國的關係就好像是嘴唇和牙齒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一旦晉國滅掉虢國,虞國一定會跟著被滅亡。這‘唇亡齒寒’的道理,您怎麼就不明白呢?請您千萬不要借道讓晉軍征伐虢國。”

可是虞王卻不昕諫勸,把路借給了晉國。

結果,晉國很快把虢國消滅了。晉軍得勝歸來,借口整頓兵馬,駐紮在虞國,然後發動突然襲擊,滅掉了虞國。

虞王目光短淺,隻看到眼前利益,最終成了晉國的俘虜。

)8.從善如流

[釋義]從善:聽從善言;如流:像流水一樣。指樂意接受正確的意見,像流水那樣迅速而自然。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

[同義]從諫如流

[反義]剛愎自用

[例句]小李很年輕,但他為人謙虛、從善如流,大家都很喜歡他。

[故事]春秋時,強大的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便派人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派大臣攣書率軍前去援助鄭國。楚軍見晉軍親勢凶猛,便退兵了。

攣書很氣憤,就領兵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蔡國是個十分弱小的國家,壓根兒就不是晉國的對手,於是忙向楚國求救。楚國市不想和晉國交戰,無奈盟國求救,隻好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率領申縣、息縣軍隊,前往救援。

攣書準備出戰,但他的部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勸柰書說: “楚軍去而複返,一定很難對付。如果我們前去迎戰,打勝了也隻不過是打敗了楚國兩縣的軍隊,沒什麼好誇耀的;而一旦失敗了,就是奇恥大辱,所以還是不打的好。”

欒書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準備退兵。這時有人問攣書:“您身邊的謀士有十一人,但隻有三個人不主張打,可見主張打的還是占多數,您為什麼不按多數人的意見辦事呢?”

攣書說: “隻有正確的意見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知莊子三人都是晉國的賢人,他們的意見正確,能代表多數人,應當采納。”於是欒書下令退兵。

兩年後,欒書再次率軍攻打了蔡國,然後想去攻打楚國。知莊子等人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建議攣書先不進攻楚國,而先進攻沈國。欒書認為他們說得對,於是改向沈國進攻,結果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當時人們稱讚欒書說: “攣書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就像流水一樣迅速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