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器晚成

[釋義]大器:寶貴的器物。原指寶貴的器物需要長時間的製作才能完成。比喻有卓越才能的人成就事業往往較晚。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崔琰傳》

[例句]他是一名大器晚成的運動員,直到三十多歲才取得一些成績。

[故事]東漢末年,有個名叫崔琰的人,善於舞劍,而且尤好交朋友。

可是,有些人卻認為崔琰不學無術,除了舞馬弄棒,一點學問都不懂。有一次。崔琰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長者,主人讓管家告訴他說: “主人正在潛心讀書,沒有時間會見客人。”崔琰知道人家是嫌棄自己學問不夠,感到羞愧,他暗下決心:要成為有學問的人。果真,崔琰潛心讀書,終於成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才。

當時,雄霸北方的袁紹就請他做謀士。當時袁紹的軍隊紀律很差,每攻占城池,士兵都要掘開墳墓,搶奪墳墓裏的金銀首飾,而且將屍骨棄於荒野,令當地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崔琰見此情況,也很氣憤,他對袁紹說: “古往今來,凡是仁義之師,從來沒有挖掘墳墓的暴行,現在我們的軍隊這樣胡來,會漸漸失去民心的,於我們的事業大為不利!”袁紹聽了他的話,感到頗有道理,便下令禁止這種野蠻的行徑。

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曹操久聞崔琰的大名,便收留崔琰做自己的幕僚。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不愛張揚自己,平時沉默寡言,也很少結交朋友。為此,親友們都對崔林不屑一顧,認為崔林沒有什麼才能,崔琰卻不同意親友的看法,對他們說: “我認為人的發達有早有晚,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大器,我覺得崔林以後必將成就一番事業。”

崔琰的話果然沒有說錯,崔林在默默無聞中一直潛心讀書,關注天下態勢。最終被曹操啟用,先任命崔林為主簿,後任命為禦史大夫。到魏文帝時,崔林竟官至司空,並被封為安陽侯,成為魏國的重臣。

)2.吊若木雞

[釋義]原指訓練好的鬥雞,沉著鎮定,像木頭雕的雞一樣。後來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達生》

[同義]目瞪口呆

[例句]聞聽親人逝去的噩耗,他呆若市雞地站著,久久回不過神來。

[故事]春秋時期,齊宣王酷愛鬥雞這幣中遊戲。他讓手下人養了許多好鬥精壯的公雞,每次退朝後,他都到後宮的平台上看鬥雞取樂。但是,他發現即使再勇猛善鬥的雞也沒有常勝不敗的,因此心裏總感到有缺憾。

當時齊國有個叫紀泄子的人,是個馴雞行家。宣王聽說後,就派人把他請到齊國都城,要他訓練出一隻常勝不敗的鬥雞。紀渻子從雞群中挑了一隻彩羽金爪威風凜凜的雄雞,然後就關起門來訓練。

十天之後,宣王派人去問紀渻子: “雞訓練得怎麼樣了?”紀渻子說: “不行,雞的性情驕矜高傲,還沒訓練好。”

又過了十天,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又叫人去問紀渻子雞訓好了沒有。紀渻子答道: “還是不行,它聽到別的雞叫或是看到別的雞走動還是會敏捷地作出反應。”

宣王心裏很焦急,又耐著性子等了十天,最後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把紀渻子召來,親自問他: “訓練了這麼多天,難道還沒訓好一隻雞?”紀渻子回答說: “陛下,不行啊,這隻雞的意氣過於強盛,還有好鬥的心,而且非常性急。”宣王聽後大惑不解,便問紀渻子: “有鬥誌和盛氣,不正是勇猛善鬥的表現嗎?”紀渻子笑了笑說: “陛下過去養的哪一隻鬥雞不是勇猛而善鬥呢?可又有哪一隻雞能夠常勝不敗呢?”宣子聽了覺得紀渻子說得有理,便讓他繼續訓練那隻雞。

就這樣,又過了十多天,紀渻子親自來見宣王,對他說:“陛下,現在雞訓練好了。它既不驕傲,又氣定神閑,對外界一點也沒有反應,精神處於高度凝滯狀態,就好像一隻木頭做的雞。別的雞見到它就嚇跑了,誰也不敢和它鬥,這樣的雞才是常勝不敗的鬥雞。”

)3.道不拾遺

3.道不拾遺

[釋義]道:道路;遺:別人丟失的東西。在道路上沒有人拾取別人丟失的東西。形容社會風尚好。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

[同義]夜不閉戶

[例句]在這民風淳樸,與外界交往極少的鄉村裏,人們是夜不閉戶、道不抬遺。

[故事]戰國時期,是奴隸製社會的末期。原有的社會製度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當時的許多國家都進行了變革,其中最成功、徹底,也是最著名的便是商鞅在秦的變法。

商鞅,是一個十分傑出的政治家,原本是魏國人,因得不到魏王的賞識,就逃到了秦國,並見到了秦孝公。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並對其加以重用。

在泰國,商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他的任職期間,不斷地勸說秦孝公進行治理國家的改革。他的變法遭到了當時許多貴族的反對,但秦孝公對他十分支持,他們不顧阻撓,共同努力推行新法。

商鞅製定了一係列新的法規,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新法主張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隻要是做了有益於國家的事,就應該得到獎勵。他還鼓勵耕織,減免徭役。廢除了貴族世襲的製度,而是按照軍功的大小給予官職,軍功大的封給大的爵位田產,依次而論,貴族也不能除外。另外新法還規定執法要嚴明,無論什麼人,隻要犯法了,就要受到應有的處罰,即王子犯法也要與庶民同罪。這就是曆史上十分著名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廢除了貴族特權,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受到秦國老百姓的歡迎。他們的生產幣隻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戰士也更加勇敢地作戰,社會的秩序越來越安定,民風也日漸純樸,人民安分守己,社會治安良好,道不抬遺,夜不閉戶。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漸漸強大,在戰國時期許多國家中脫穎而出。可以說商鞅變法為以後秦朝統一全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