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步穿楊
[釋義]楊:柳葉。形容射箭或射擊的技術高超,引申為本領高強。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
[同義]百發百中
[例句]在奧運賽場上,許海峰用他那百步穿楊的槍法,為中國代表隊贏得了一枚金牌。
[故事]戰國時,秦國名將白起要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占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有管轄市又。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肋、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使者去勸說白起停止進攻。使者來到秦國見過白起後,給白起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有一位將領,名叫養由基。此人射箭技術十分高超,站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都能將隻有三、四分寬,一寸左右長的柳葉射中。因此,養由基憑借著這個本領,南征北戰,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一天,養由基在一次比試的過程中,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三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 “嗖、嗖、嗖”的三箭射去,結果箭分別射中塗上紅色的楊柳葉。
這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位老者提醒他要注意保持自己射箭的名譽,因為一旦有一隻箭不中,百步穿楊的名聲就會大大受到影響。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老者致謝。
白起聽了這個故事以後,馬上想到了自己百戰百勝的名聲,於是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對魏國的進攻。
)2.百折不撓
[釋義]折:挫折;撓:彎曲。無論受到多少挫折也不屈服。比喻意誌堅強。
[出處]漢·蔡邕《太尉喬公碑》
[同義]不屈不撓 堅韌不拔
[反義]一蹶不振 半途而廢
[例句]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正義的事業視死如歸,百折不撓。
[故事]喬玄是東漢睢陽人,他年輕的時候就嫉惡如仇,敢於與惡勢力鬥爭。後來他當上了漢陽太守,曾處置過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人,得到了百姓的愛戴,但貪官與惡霸都十分恨他。
喬玄在京城任職的時候,有一次,他十歲的孩子被三個強盜劫持到他家的耬上,並威脅喬玄說,如果不給贖金就要殺死他的兒子。喬玄怒發衝冠,義正辭嚴地斥責強盜說: “我作為一名朝廷命官,難道要被你們這些歹徒所挾迫嗎?你們還是束手就擒吧!”
這個時候,聽到消息的當地守軍趕來了,他們把喬玄的府第圍了個水泄不通,但由於孩子在強盜手中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喬玄大怒,催促官兵進攻,強盜狗急跳牆殘忍地殺害了他的兒子。
喬玄十分悲痛,但他抑製自己的悲痛,他希望可以想到一個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類的事情,讓小孩子不再無辜慘死。幾天後,他向皇帝上書: “以後凡是被賊人綁架走的,不許用錢贖回,這樣強盜就得不到好處,也就不會再去綁架人,如果捉住一個綁架人質的強盜則一律處斬!”皇帝采納了他的意見,公布了新的法律,很快這種綁架劫持的事就絕跡了。
漢靈帝的時候,喬玄當上了尚書令,依舊剛直不阿。他查到太中大夫蓋升魚肉百姓,中飽私囊的罪行,就上書揭露,要求嚴懲蓋升,但是靈帝與蓋升的關係十分好,不僅沒有治蓋升的罪,反而升了他的官。喬玄一氣之下辭官回歸故裏。
當時還是小官的曹操很欽佩喬玄,二人十分投投機。喬玄死後,掌握了大權的曹操還親自去墳上吊唁過。中郎將蔡邕專門為其寫下了《太尉喬公碑》,讚揚喬玄“有百折而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3.背水一戰
[釋義]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比喻決一死戰。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同義]背城一戰 破釜沉舟
[例句]中國隊小組出線的希望就在這最後一搏,隊員們決心背水一戰。
[故事]漢朝初年,韓信做了大將軍後帶兵占領了關中,又揮師向東進攻,去攻打位於河北南部山西東部的趙國。
趙國聞報,派大將陳餘帶20萬人馬在井陘防守。趙國有位謀士李左車見這裏地勢險要,便獻計: “先截斷漢軍糧草,再依仗深溝高牆防守而不與之交戰,這樣漢軍進退兩難,我們很快就會取勝。”主將陳餘自視過高並沒有采納。
韓信探得了這個消息十分高興,認為很快就會得勝了,於是傳令全軍到距井陘口30裏的地方紮營,半夜忽然拔營行動,又派2000輕騎兵從小路到趙營附近埋伏,等到趙兵出營便偷襲護營趙兵,並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換成漢軍的旗幟。然後,韓信親自率一萬人沿河岸擺開陣勢引誘趙軍出戰。
第二天,趙軍見到漢軍的陣勢紛紛嘲笑韓信浪得虛名。背水作戰為兵家大忌,韓信簡直是自己找死。誰也沒想到這是韓信的誘敵之計。戰爭一開始,韓信領部分人向趙軍殺去,趙軍迎戰,沒打多久,韓信就傳令汊軍詐敗,拋棄了許多的旗鼓及物資。陳餘一見十分得意,領兵追擊漢軍,並搶奪漢軍沿路丟棄的東西。這時候預先埋伏在趙營附近的漢軍乘亂攻入趙營,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換成了漢軍的紅旗。
韓信帶領將士奮勇反擊,背水一戰無路可退,為了活命,漢軍異常英勇,殺得趙軍節節敗退。陳餘見大勢不好隻得鳴金收兵,誰料到自己的營前掛滿漢軍的旗幟,以為大營已為漢軍所占,軍心大亂,都無心戀戰。漢軍乘勝追擊,趙軍潰不成軍,陳餘被殺,趙王被俘,漢軍大獲全勝。
慶功宴上,將士們請教韓信違背兵法原則的“背水一戰”有何奧妙。韓信笑答: “孫子說: ‘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難道這不符合兵法的原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