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看透釋然,自在心安(1)(2 / 3)

要做到不去在意他人的言語很困難。

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是自己的,快樂是純粹自然的產物,是自己百分百支持自己、肯定自己的禮物。

沒有了自我,一切的快樂都是虛偽的假象。

即使人家批評你,否定你,攻擊你,也不代表你的自我受到否定,唯一能否定你的人,隻有你自己。因此,那些經不起人家批評,人家說一句,要難過三十天,人家說兩句就要打人翻臉的人,事實上是對自己極端沒信心的表現。

當然了!這種容易隨人家“批評”起舞的人,注定要跟快樂說拜拜。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隻要人家有嘴巴,就會有意見和批評;想快樂的人,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批評。

再者,太在意別人想法的人,不僅不能快樂,也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更沒辦法發揮自己的潛能。

總之,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是自己的,有習慣性被人家嘴巴“虐待”的人,請用左腦右腦想一想:“為什麼我要當人家嘴巴的奴隸?為什麼要這麼在意別人的想法呢?”隻要你想通了,你就擁有快樂的自主權了;看透了,你就可以放下一切煩惱,一切皆會釋然——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

幹活吧,像不需要錢一樣。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要想讓自己輕鬆起來,就要果斷地放棄一切包袱

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裏迢迢跑來見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大聲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是什麼?”

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裏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這兒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著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

“什麼,扛著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接著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河後,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輕快得多了。

佛在心中

“放下包袱,開動機器”,這句話給人不無裨益。在無際大師的開導下,青年終於知道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道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放棄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等,讓自己輕裝前進。當今社會中,有幾人能看開喪失名利地位的痛苦,有幾人可忍受燈紅酒綠的孤獨,有幾人會泰然的去麵對災難,有幾人願為心中那僅存的良知真情流落眼淚!放棄,談何容易……很多人不知不覺中肩負著各種各樣的包袱,以致漸漸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與其活得這麼累,在看透人生的不易後,不如果斷地放棄一切包袱,讓自己輕鬆起來。人心不足蛇吞象,你一定要看透,其實單憑一個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放棄。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下愛情。懷著釋然的心情放棄,並不意味著失去,因為隻有放棄才會有另一種獲得。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放棄嬌嫩白淨的膚色;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棄咖啡和可樂;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梅、菊放棄安逸和舒適,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豔麗;大地放棄絢麗斑斕的黃昏,才會迎來東升旭日;春天放棄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迎來了掛滿枝頭的累累果實。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放棄失戀帶來的痛楚,放棄屈辱留下的仇恨,放棄心中所有難言的負荷,放棄無為的明爭暗鬥,放棄沒完沒了的報怨,放棄對彼此間的勾心鬥角,放棄對金錢的貪欲,因為這一切都生帶來死不帶去。丟棄某些東西不易,要守護某些東西也並不輕鬆。在經曆之後,我們應該學會用一雙慧眼把生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在看透後,我們理當保留一份天真與單純,堅守一份信念與追求,珍藏一份正義與良知,恪守一份尊嚴與操守,留住一份夢想與追求。

【人間世態】

愛累了就先歇一歇

已婚的何女士曾經在雜誌上看到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心理學家凱瑟琳女士經過多年研究後得出“婚姻在四歲、七歲、十二歲時會出現危機,婚姻危機的周期大約在四年左右。”當時她還對此嗤之以鼻,覺得“老美”總是太精於計算,婚姻問題也可以用如此精準的時間來衡量嗎?但在她與先生組建家庭的第五年,他們夫妻的情感卻不幸被這位西方專家言中,他們的生活中出現了爭吵,接著是冷漠。回憶四年的婚姻生活,甜蜜、幸福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而眼前的他與往昔判若兩人,僅僅是因為兒子明天去托兒所穿什麼衣服這樣的小事,丈夫就會憑空發火,先是責怪何女士沒有主見,這樣的小事也要他拿主意,最後發展到所有家庭瑣事,甚至還牽連到兒子的缺點。一個人的時候,何女士久久地思考自己是否有過錯,期盼著從自己身上找出原因。他們倆是從浪漫的邂逅開始漫長的戀愛旅程,在交往五年後才正式舉行婚禮,婚後他們的情感始終如漆似膠,自己的全部心思似乎都花在“家”的身上。之後,自然而然地將丈夫的行為舉止逐一過濾,惟恐發現諸如婚外情之類的端倪。但是,沒有,什麼都沒有發現。丈夫按時上班下班,按時回家,似乎他所有的社交場合自己都會在場,在朋友和親友的口碑中,他們倆也是模範的一對。盡管很無奈但必須承認自己的感情陷入了危機。何女士茫然了,為什麼戀愛五年沒有出現感情危機,在結婚四年的時候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