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慈悲為本,為善心安(1)(2 / 3)

2.探訪老人院

這個方法最好是由數人組成一個小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將善款全部買食品,如水果、餅幹、奶粉、日用品等,然後送到老人院,分給老人。老人院(或安老院、護理院)裏的老人,很多是六親無靠,孤獨無依,更不少是身患疾病的,內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他們需要親情、溫暖和照顧。由於人體筋骨氣血的衰老退化,他們手腳不靈活,行動、穿衣、飲食等種種不便。尤其是一些病人,穿衣參差不齊或倒翻,須人幫忙,飲水喝湯流出嘴角,流濕衫襟,須人照顧,尤其是心靈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溫暖的慰問。因此,探訪慰問老人是慈悲無量的善德,可種無量之福田。

3.探訪孤兒院

獨自一人或數人同行皆可。攜帶物品範圍較廣,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兒童讀物等等,在探訪時間內前往,分給孤兒。孤兒們失去了父母的扶養,得不到普通兒童所擁有的母愛和家庭溫暖,生下來就飽嚐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靈上受到了永難平複的創傷,他們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們需要母愛般的懷抱,心靈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我們用一些物質上的施舍,加上一顆“愛心”,使孤兒們得到心靈上所需要的溫暖,在無形中已經種下了福因。感受著孤兒們的歡笑和自己心靈上的快樂,不是種福的最好引證嗎?

4.捐印經書善書(建議最好普及簡體中文為佳)

這也是極好的行善積福的妙法,經書善書是諸佛菩薩濟世度人、救苦消災的苦海慈航。推動經書善書的傳播流行,是宣揚諸佛菩薩的慈悲心腸,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此,捐印經書善書是廣種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以,有心行善積德之士,是不會輕易疏忽這個最佳機會的。捐印的數量又要視各人的經濟環境,但是,一切善行的深淺絕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以“出心”的深淺作為準繩。

5.原諒別人

古語雲:“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這三點,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在修德為善的路上前進一大步。許多宗教都教育人要寬恕、容忍別人。別人對不起你,往往有他自己的原因或苦衷,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多看人的好,少念人的惡,就會自然而然生發出一種同情心。如是觀之,自然心平氣和許多。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6.學習忍辱

忍辱是佛門六度之一,對我們普通人也很有價值。別人對我們的批評還不算是辱罵,我們應該抱著謙虛謹慎的態度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批評當成別人對我們的關心,當成我們進步的動力。別人對我們的無理的辱罵,其實是在磨練我們的心態和脾氣,而做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也需要有過人的度量和承受力,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此不足為勇也,猝然加之而不驚,無故臨之而不怒;另一方麵正是我們增福的機會,承受過無理的辱罵後,德隨量長,福隨量進。這能為自己的慈悲為善修得最好的基礎。

7.常懷感恩之心謙虛之心

一些青年人,家庭富足,自身學業有成,工作優越,便自視勝人一籌,而生出驕慢之心,以為自己可以憑自己的能力享受榮華富貴,而這些往往成為日後的障礙,一旦失敗,方才醒悟自身的渺小。也有一些英才,自身能力過人,卻時常存感恩心態和謙虛心態,待人平等。願意懷慈悲之心、帶感恩的心態,用博愛的情懷回饋社會,這樣,反而更能家庭和睦,事業發達。其實,上天賜人智慧、財富,不是讓人去自顧享樂、驕奢淫逸的,乃是借這些人之手,去幫助哪些窮困之人。越能與人分享福氣,福氣會越綿長悠久,生生不息。古人雲,惟謙方能受福。常懷謙虛,感恩之心,為自己多種“福源”,因果相倚,命運也會隨之改善。

8.常常吃虧

人生沒有完滿的,一個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起落,即使是皇帝巨富也有自己的不如意,從命相的原理來看,這個道理也是對的。人生不要去爭奪,如果不是你的,即使爭來了,也沒有福氣受享。而吃虧是一個很好的為善修德的播撒慈悲的方法,把利益讓給別人,不去爭鬥。這樣你生命中缺少了這些,上天也會給你在另一方麵的補償的。吃虧是利益上讓別人多得一些,是一種美好的心態。要意識到這個世界本來不完美,自己和別人都是有缺點的,懂得開心接納自己和他人,接受不如意,這樣,生活才會越來越快樂。

9.麵帶微笑

在生活中常常麵帶微笑,把好意和善意傳遞給身邊的人,就會與周圍的人結下善緣。“未修佛道,先結人緣”。熟悉的人,陌生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此,你生活中自然少了許多矛盾衝突,變得更加順暢通達。

佛趣軼事

觀音送畫像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貧病交迫,十分淒慘。

一天,城內的湖邊,泊了一隻大船,船頭坐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為貧病的人請命,如果有人出錢買她,她就住在他的家裏,為他服務,得款用來救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