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慈悲為本,為善心安(1)(3 / 3)

岸上的人爭著買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錢的方法,誰用錢擲中她,就迎她回去。

於是,銅錢、黃金、白銀都紛紛投下來,堆滿船頭,卻沒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隻好放棄。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謝,把每一個捐來的錢都施舍給窮人。

消息傳來,轟動整個杭州城,富人們為她俠義的行為感動,紛紛慷慨布施。於是,病人得到醫藥,窮人得到金錢,饑餓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滿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光彩萬道,燦爛光明,一位法相莊嚴的菩薩合掌微笑。大家驚奇極了。

她說:“我就是觀世音菩薩,我來,是為了啟發和喚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憐憫是最高貴的情操,幫助他人,是最神聖的責任,扶助弱小,是人們義不容辭的天職。今天,你們的表現十分值得讚美,大家將得到幸福。”

眾人既感動又歡喜,不約而同合掌,稱念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把畫像送給他們。她的諾言應驗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錢為善的人家裏。

這個故事在中國普遍地流傳,增加了人們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活用慈悲心,不必拘於形式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參禪,時日一久,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雲遊。

有一天,在日落時借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了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你們兩位前往參學吧!我決定留在這裏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於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太沒有誌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

婦人看到三師弟一表人才,就自願以身相許。三師弟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三師弟再拒絕道:“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後,女方又提出要結婚,三師弟再度婉拒道:“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一戶人家的小兒小女都長大了,三師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這位新寡婦人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這位師弟自願幫助她。這位三師弟,他雖然不入山打坐,卻為一家孤兒寡母服務,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欲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淨域,可以說這才是真正懂得禪機的。禪者的慈悲,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更是救世的良方。

佛在心中

這是一個將好事做到極致的修行之人,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比一輩子做好事更難的,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出來,能靈活地運用禪者的慈悲為別人做好事,並且以如此慈悲的智慧播撒了行善的特殊力量。同樣的道理,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更應該做到佛法中所倡導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用慈善的心腸把我們的善意這種獨特的力量灑滿人間,那麼人間就成了天堂。

【人間世態】

生命的意義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叢飛出生在遼寧省大窪縣田莊台鎮。初二輟學,後考入沈陽音樂學院,1992年畢業,到廣州闖蕩。1994年10月,叢飛來到深圳,很快成為知名演員。

1997年,叢飛加入深圳義工聯。十多年來,他為社會公益演出300多場,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

從2005年開始,叢飛先後當選深圳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誌願者、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

2006年2月9日夜晚,白衣白褲的叢飛登上央視“感動中國”的領獎台。

2005年5月12日,叢飛被深圳市人民醫院確診為晚期胃癌,他在病床上與病魔奮鬥了11個月,於2006年4月20日不幸逝世,年僅37歲。叢飛生前立下遺囑捐獻眼角膜,成為他最後的愛心之舉。

據統計,到過世前,183個孩子得到他的資助得以繼續學業。

2006年4月3日上午,同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洪戰輝來看望叢飛。叢飛緊拉洪戰輝的雙手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質量,在於活得有價值。”

安心釋語

行善者都是迫於自己靈魂的要求,才走上行善之路的。行善者不忍心看到在自己的生活周圍還有那麼多苦難在發生,那些不幸的人們無力自救,隻有期待社會與陌生人施以援手。

行善首先是向善,要像向往光明、向往快樂一樣地向往著善。行過善的知道,行善是一種大快樂,這種快樂是精神上的一種安慰。當我們乞求社會財富與地位時,我們是一個弱者,而當我們行善時,我們突然發現,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是社會的強者,是一個可以幫助別人幫助真正的弱者的人。

佛心故事

佛陀穿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