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眾生,才能成佛。佛說,自作善惡,自受其報。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惡心即陷地獄。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緣。懷慈悲心行善,人安心安。
發慈悲之心行善,是佛的旨意
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大冬天,一個流浪者來到一位比丘的禪室,他因為饑寒而顫抖。
“你可以看出來,我不僅饑餓也受凍,全家人都病在旦夕,如果你有任何一點東西,可以使我們維持哪怕一天的生命,請您憐憫吧。”流浪漢說。
比丘非常同情他,但是身邊卻找不到一樣東西可以布施給他,抬頭看到供奉的如來聖像,於是將後麵那個金色圈拆下來,送給他道:“拿這個金圈去換錢吧。”
其他弟子看到這個情形,非常驚奇,又不滿意,用很生氣地口吻責備他:“你怎麼可以將佛的金圈拆下來呢?”
比丘回答:“我不過是按照佛的旨意去做罷了。佛陀下世普度眾生,假如他看到剛才的情景,他會把自己的手腳都拆下來救他……”
佛在心中
人,有人心;佛,有佛心,那麼心中有佛的人會有一顆什麼心呢?佛說,人應該具備一顆慈悲的心,那麼什麼是慈悲心呢,很簡單,慈悲心=人心+佛心。“慈”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和善”。當我們輕輕地念出“慈”的時候,心中會湧起感動。會想起慈母手中長長的絲線,會想起父親遠去的背影,我們還會想到老人的慈眉善目,想到佛祖的慈祥與慈悲;“悲”是人的七情之一,指痛徹心扉的哀傷,也包含著憐憫和淒涼。當慈和悲這兩個字連在一起的時候,就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不難發現它們都是以一顆心做底。古人造字是很有講究的,他們在這兩個字中注入了自己的體驗和心得,也期待著所有喜歡這兩個字的人,都會產生共鳴和震撼。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財富拿出來幫助別人,就等於伸出了自己結實的臂膀,因為勞動者的每一分錢都是他們用雙手換來的。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時間拿出來幫助別人,就等於饋贈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血液和骨髓獻出來幫助別人,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就超越了自我,被放大成人類最美麗動聽的故事,成為一種充滿勇敢和友愛的慈悲!隻要我們心懷一顆慈悲之心,用我們自己勞動、時間和生命化作世間一縷縷春風,就會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溫暖如熙。
【人間世態】
生活需要小小的善
一天晚上,有兩個人去肯德基吃飯,看見有兩個打工農民端著漢堡包、飲料等坐在他們旁邊。兩個民工顯得有點不知所措,他們猜測這兩個民工是第一次來嚐新。可能是這兩個民工看見了別的用餐客人杯中的吸管,於是他們小聲地商量了幾句,其中一個便自告奮勇地來到垃圾邊徘徊了一圈又折回座位上,顯然他不知道吸管該從何處取。
這時,他們當中的一個叫服務生過去,隻聽服務生客氣但是大聲地回答說:“對不起,我們這裏沒有湯匙,更沒有筷子!”周圍有不屑的目光飄向那兩個農民工。
這時,來此正在用餐的兩個人中的一個突然站了起來,像是朗聲對他朋友說:“吸管掉在地上了,我再去拿一根……”
當這個善意的人誇張地慢騰騰地取下一根吸管時,那兩個民工中有一個也跟著衝上去拿了兩根吸管,好像擔心慢了一步,那“機關”就會失靈似的!
任誰都會為有這樣的善舉所感動。善良如果與智慧結合在一起,很美。
這隻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動人小小善的片斷。其實我們不僅僅需要像捐資助學、鋪路架橋、見義勇為那樣的大善之舉,更需要的是就像那位進餐的人那樣的:幫人於實處,助人於無形。如春夜喜雨般潤物無聲,於微細處見慈悲!
安心釋語
“做善事、種福因”的門路固然廣泛,但很多善事是要遇到機會才能做的,如救護病危的人,成全他人,扶失明人過馬路等等,而這些機會也不可能每日都有。如果刻意去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多。當然,有心去“種福”的人,平時都不會放過每一個種福的機會。但是,如果懷有一顆慈善之心自己主動,盡力爭取,不停地播撒慈悲的種子為自己不停地“種福”,才能擁有為善心安的心態與祥和踏實的生活。那麼,應該如何選擇自己既可以常常主動去做,而且又不花錢,或花很少的錢,效果又較好的“種福”之門呢?
這裏介紹幾種既省錢而又簡單易做的方法。
1.直接施濟孤貧
這個方法雖然須付出財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為,種無量之福。我們時常可在報紙上看到報社呼籲市民義解善囊的新聞: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頓失生計之悲慘;又或某某人年老傷殘無依而致乞臥街頭,受饑寒風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長年臥病不起,六親無靠,兩餐不繼,貧病交迫,苦不堪言。不少慈善人士義解善囊,彙款由報社轉交到孤貧者的手中,這些慈善人士正在廣種福田!為自己之將來種下無量無邊之福!為善所種“福德”之大小並非視“善款”之多寡來衡量的,而是視“出心”(“出心”即是“發心”,發什麼心?慈悲心,菩薩心是也)之深淺來衡量的,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為。隻要種福者時時培養這種慈悲心,不放過每一個行善的機會,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為之,則福德之功不可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