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傅老師(1 / 2)

傅老師早先是中學的語文教員,現在退休了,每天在家習字讀帖,讀帖習字。他的書法在縣城裏很有名氣,商廈店鋪之上,名檻古刹之中,到處可見他的墨跡,篆、隸、楷、行,皆有功力。有人說他的隸書結構嚴謹,古樸端莊,像是“乙瑛碑”;有人說他的楷書筆力雄勁,氣勢開張,顏筋柳骨俱在;也有人說他博采眾長,心花自開,已是脫巾獨步,自成一體了。他聽了,一張冷靜的臉變得更冷靜了,先是搖手否認,然後說:

“臨帖,臨帖!”

傅老師的臉,一向那麼冷靜,這是他的一個特點。

他可不是故作謙虛。傅老師上小學的時候,就愛習字,時至今日,讀帖臨帖一直是他的日課。他有一個幹淨的小院,雅致的書屋,窗外種了兩株芭蕉,屋裏養著一盆文竹;一張紫檀色的書案上,除了文具,還放著一隻小香爐,無論讀帖還是臨帖,總要焚上一支香,淡淡香氣,令人內心清定,意念虔誠。讀帖,潔手淨案,凝神於一;臨帖,坐滿、足按、身直、頭正、臂開、腕平、指實、掌虛,那認真的樣子,就像顏魯公站在他麵前一樣,手裏拿著戒尺。

傅老師的書屋潔淨古雅,文具也很講究,湖筆徽墨,玉版宣紙,石黃、雞血石買不起,刻了幾枚壽山石印,用的是漳州八寶印泥。他說窮讀書富習字,文房四寶,不能湊合。——其實他並不富,隻不過老伴和孩子們都有工作,不指望他的工資。另外,一些機關、學校請他寫字,也有送他筆墨紙硯的。

傅老師習字不惜工本,但他的字卻很好求。他給人們寫匾牌,寫條幅,也寫春聯、婚聯,並且不要任何報酬,拿紙就行。有一年秋天,一家飯館開業,請朋友們吃飯,他也被請去了——那飯館的匾牌是他題寫的。大家把他讓到上座,紛紛和他碰杯,向他敬酒。他不會喝酒,也不喝飲料,便以茶代酒。理發的老潘和他碰杯時,已是半醉了,順口說了一句:

“傅老師,今年過年,得有我一副對子!”

“行,有。”傅老師說。

老潘的理發館很小,門臉也很簡陋,他和傅老師要對子,實在是酒興所至,沒話找話而已。不料那年的大年三十上午,傅老師真的拿著一副對子,來到他的理發館裏:

“老潘,你還要對子不?什麼時候了,也不去拿——紙也不拿!”

老潘想了半天,才說:

“哎呀,一句酒話,你倒認真了,至少還記得!”

“你是喝著酒說的,我可是喝著水應的呀。”傅老師說。

老潘展開那對子,樂得手舞足蹈。清筆正楷,墨香撲鼻,字寫得好,內容也好:

推出滿臉新氣象

刮去一堆舊東西

橫批:

煥然一新

有求必應,言必信行必果,是傅老師的又一個特點。

傅老師給人寫字不要錢,並非是他的字不值錢。城裏有個臨濟寺,臨濟寺的大和尚每年請他寫不少條幅,前來朝拜觀光的日本人見一幅買一幅,一幅上百元,有的幾百元。臨濟寺供應筆墨紙張,至於一年賣多少錢,他是問也不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