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牆,將蘭州圈起來了。
不過,說良心話,蘭州城市的發展,在明朝邁過了一個大坎兒。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在蘭州衛指揮同知王得的主持下,對蘭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擴建後的蘭州城,據記載,東西長一裏二十八步,南北長一裏八十二步,周長六裏二百步,高三丈五尺,闊二丈六尺;東西南,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北因河為天塹。城略呈長方形,開四門,東為承恩,西為永寧,南為崇武,北為廣源;城上共修敵樓十座,睥睨一千九百二十七個。宣德間,蘭州衛指揮使戴旺主持增築外郭,周長十八裏一百二十步,共設城門九座,東日迎恩,東北日天塹,又東北日廣武,南日拱蘭,東南日通遠,西南日永康,又西南日靖南,西日袖川,北日天水;門上亦各建城樓,又建敵樓六座,脾睨三千九百四十六個。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又築承恩門外郭,凡九十九丈有奇;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浚池;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磚包北城,磚砌城堞。
可以看出,蘭州城的改擴建工城是與明朝的長城修築相始終的,而明朝的蘭州城奠定了以後蘭州城的基本格局。還有一點需要強調,明朝還重修了金城關。金城關位於黃河北岸今北塔山西南麓,最早是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築,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重築。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重修,用以守衛黃河鎮遠浮橋;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都司李進重修;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兵備僉事張棟再修。而鎮遠浮橋則是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衛國公鄧愈率軍發河西時所建,此橋一直延用到清末鐵橋建成為止。
不僅如此,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封其子朱模為肅王,就藩於甘州(今張掖),建文元年,移藩於蘭州(王府在今甘肅省政府),王府衛隊除一部分駐城裏外,還分駐城外許多堡寨,以加強對蘭州的守衛。並且,蘭州城防駐軍正常保持在,正兵二千五百二十五名,戰馬一千三百三十一匹,軍器三萬三千九百九十六件,火器一千四百八十一件,鉛鐵子六萬八千九百三十個。若將蘭州外圍據點兵力和裝備算上,數目更加可觀。
看看,明代的蘭州算得上金鎖銅關萬夫莫開了吧!
蘭州城的修築,確實給明朝的蘭州人帶來了空前的自信,嘉靖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的馮維訥寫過一首《皋蘭觀兵》,詩曰:
露骨山前月色高,
夜聞胡騎在臨洮。
將軍未掛平羌印,
獨倚長虹看寶刀。
明駐藩蘭州的第某代肅王、肅靖王朱真淤,博雅好古,站在華林山上俯視蘭州,不覺詩興大發,作了一首《華林寺》,以抒懷抱。詩曰:
閑登傑閣倚危欄,
多少輪蹄去複還。
籬落連綿秋色裏,
園林高下夕陽間。
雨餘船係臨沙柳,
風順鍾聞隔岸山。
無限壯懷吟不盡,
盛遊到此暫開顏。
兵事十件:白草黃沙兩茫茫
蘭州城是建起來了,河南長城,河北長城,出了城又有河西大邊接著,一圈高大石牆拱衛著,還有一條天險黃河為天然護城河,更兼內城外郭高大堅固,敵樓脾睨俯視四方八麵,刀槍火器儲滿武庫,健兒駿馬如狼似虎,這在冷兵器時代,蘭州城該永固了吧。
可實際情形怎樣呢?說長城和蘭州城不起什麼作用,那不公平,要說一勞永逸了,那便是天真。世界上從來沒有攻不破的堡壘,而設築城堡的根本動因,在於安全係數的降低,城堡越是堅固,越是說明安全所受的威脅越大,就像鎖子做的越來越保險,而被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一樣。
讓我們說幾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