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十月,蘭州已是深秋季節,這個冬天來得早,秋天還沒完,冬天已來了,大雪瀟瀟下,滿山銀白,黃河邊灘地已結起薄冰了,一切好像都那麼急迫。突然,黃河兩岸烽煙四起,邊報聲一聲急似一聲,蘭州人睡在高城深池享太平的夢碎了。後來知道了,這是蒙古韃靼部首領阿兒台、朵兒隻伯入侵莊浪(今永登),人馬很多,主力紮在紅城子(今永登紅城子),遊兵四處燒殺搶掠。永登離蘭州僅一天腳程,快馬半天就到了。到冬天,蘭州人就看見韃靼騎兵了,他們成群結隊,越過冰河,在黃河南岸的城郊農村,出東家,入西家,家家一片哭喊聲,官軍一來,他們便走,官軍一退,他們又來。民戶搶掠夠了,又圍攻蘭州遞運所。
第二件: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六月。這裏還得夾敘另外一件事,這件事發生在北京。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舉南侵,分四路向遼東、宣府、大同、甘肅四鎮長城發動進攻。首領也先居中攻大同,英宗年輕,什麼都不懂,朝廷大事都由他寵信的太監王振說了算。王振尖著嗓門說,皇上,隻要您禦駕親征,奴才保證也先會被嚇得不戰而逃。英宗一聽有這麼好玩的事,於是,玩興大起,任群臣怎麼勸也勸不住。這年七月十七日,明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出居庸關,於八月二日直抵大同。一路暴雨連綿,士卒早已疲憊不堪。這還不是最壞的,大同守軍連連慘敗,已經潰不成軍。王振嚇傻了,英宗也覺得這事不好玩,急忙掉頭就跑。到宣府,也先偵知英宗來了,隨後追來。英宗要是逃跑還來得及,可王振老家在蔚縣,他為炫耀威風,便挾持皇帝“臨幸”,給他裝門麵了。皇帝到來,自然天地有幸,一番鋪張是必須的。大軍又出發了,走了半截兒,王振害怕人多把他家莊稼損壞了,又原路返回。三折騰兩折騰,敵人趕上來了,把明軍圍在了懷來土木堡,而敵人斷了堡內水源。這裏本來缺水,五十萬大軍,一時人困馬乏,戰力盡失。也先設好埋伏,移兵離開水源,並遣使者講和,王振大喜,忙領大軍在水源駐紮。落腳未穩,三萬鐵騎突然殺出,明軍大亂,隨行官員大多戰死。此時,英宗才像個皇帝,款款下馬,盤膝而坐,當了俘虜。也先想用英宗要挾明朝,趕到北京城,兵部尚書於謙等人已立了英宗弟弟代宗為皇帝,且嚴守京城,既不降,也不和。也先的算盤落空了,第二年,送還了這位沒用處的英宗。誰說沒用處啦,八年以後,這位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我們這裏說的英宗,是複辟以後的那個英宗,這有必要交代清楚。還要交代清楚的是,皇帝都做俘虜了,在偏居西北的蘭州,發生什麼事情,都不必大驚小怪。這年六月,暖風熏得黃河醉,韃靼孛來部數萬人,趕著牲口,紮下帳篷,在莊浪(今永登)一帶放牧了,無論農田,還是荒地,牛羊是不懂得邊界的,人呢,則四處侵擾城寨。邊報頻傳,駐守蘭州的明總兵仇廉點起人馬,從蘭州渡黃河出發征討,並邀集莊浪衛兵助戰。大隊人馬正在趕路,突然,孛來率兵從道旁殺出,仇廉大敗而還。
一個堂堂總兵,竟敗在一個遊牧部落手下,蘭州安全堪憂啊。
第三件: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冬,蘭州天寒地凍,黃河冰封,韃靼首領達延汗(即小王子),率大軍踏冰而來,襲擊蘭州、莊浪等地,明軍火速登城抵禦,雙方正在交火,臨洮、甘州邊報聲急,這裏都是有長城的,明軍還是疲於奔命,對韃靼騎兵無可奈何。
第四件: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韃靼騎兵突至鹽場堡、大岔溝(今安寧區一帶)搶掠,而且,兵鋒直犯金城關。戶部尚書兼三邊總製秦大人正好駐節蘭州,他站在蘭州城頭,隔河望去,韃靼騎兵縱橫往來,如入無人之境,身邊長城依舊高大威猛,氣象壯觀,但在這些馬上健兒眼裏,不過是是自家草場籬笆,有耐心了,下馬動手移開,沒耐心,打馬而過,也是一種瀟灑風度。烽煙又起,刁鬥聲急,秦大人感到很沒麵子,飛檄急調楊敬率兵驅逐,韃靼騎兵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照樣打馬飛馳,這家進,那家出,雞飛狗跳,人的嚎哭聲隔河傳來,與河水同嗚咽。楊敬快到現場了,韃靼騎兵這才呼哨聲打起,上馬揚長而去。明軍撲空了,秦大人氣得臉色成了黃裱紙,也沒什麼好辦法,隻是把城牆狠狠地踹了一腳。
第五件: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韃靼進攻莊浪,侵犯了連城魯土司的世襲領地。這一代土司是魯經,他火速集結大隊人馬前去抵禦,韃靼騎兵還以為他們與明軍一樣呢,還在那裏悠閑自在地搶掠,魯土司飛馬趕到,韃靼這才見勢不妙,慌忙上馬逃竄,可已經來不及了,他們馬快,對方的馬更快,追到石棚溝,將其打得大敗。韃靼於是明白了,魯土司比明軍難對付。
第六件:大概是聽說蘭州這邊的便宜好占,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韃靼河套部趕著牛羊,一路南下,站到蘭州山頭一看,端的是山河壯麗,城郭威岸,人煙擾攘,市井繁華,他們心想,在此地搞一把,一定會滿載而歸。這樣想,便這樣做,快馬潮湧,衝散防守明軍,弛入金州、蘭州,果然家家殷富,店店飽滿,韃靼騎兵搶掠多年,大多都在小城荒村下手,哪見過這麼好的生意,一時,拿起這件,看見那件更好,砸舊掠新,人滿囊,馬滿馱,呼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