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友好。我的行為顯得很少有,但我覺得那是我應該做的,那是快樂的。談到懂事,談到孝敬老人,我做的不夠可,不到位。以前我不是這樣的,進了大學後終於變了,變成這樣了,不很純了。我也不知道變成這樣是好事還是壞事。就比如孝敬老人,該怎麼做才算孝敬。我想這裏麵可能有傳統和現代觀念的分歧。就比如電視裏的有一家麵對老年癡呆症的媽媽,應該是送養老院還是放在家裏,傳統的孝敬勢必躬行,而且老人在家人身邊更能享受到親情,子女也能盡孝道。但這樣勢必影響了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同時在護理方麵也可能沒養老院專業。曾有人告訴我,現在的人都是這樣,小的看老的臉色過日子,等小的長大了,大的老了,老的就得看小的臉色過日子了。我在我家,就能感受到。
總是看我臉色,時間長了我也自然而然習慣了。但從道德角度看,我作為子女,父母出錢讓我學知識,現在我掌握了,應該有義務教給他們。他們完全沒必要看我臉色。可在這個年代講究利益,傳統的道已經放在了後麵。且不說是好是壞,這樣的現象是社會裏普遍存在的,是“現代文明”發展的產物。我想說的是,養老院的出現的確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社會分工更加明確了,子女隻要出錢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有些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的,比如親情。社會的現代化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疏遠。和許多朋友聊了孝敬老人之事,都說身邊子女們為了繼承老人遺產的多少爭的大打出手,六親不認的比比皆是。為什麼幾乎都這樣呢?談到錢的問題,很客觀,很實際。錢在我們心中的位置,從古到今,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看到,上一代撫養培育孩子的目的大多存在養兒防老的想法。而我們這一代對於生育子女的觀念就少了很多養兒防老的成分,現在也出現很多丁客家族。這是長輩撫養小輩的思想觀念。而小輩孝敬長輩的思想觀念又是怎樣的呢?是為了繼承遺產更多一些還是盡孝心更多一些呢?我的看法是,從心理學角度,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而人首要的需要就是生理上的,隨後才是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永遠不會滿足,直到最後一層需要滿足為止。多個子女爭奪遺產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作為我們這一代,說的難聽點,但很實際的是,不會有人和我們搶父母的遺產,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學習上一代,繼承遺產和孝敬老人的多少掛鉤的想法呢?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不盡孝道,同樣可以拿遺產。我覺得,不是這樣的,上一代他們之所以在某人繼承遺產時總要涉及到某人之前對老人盡了多少孝道,是他們個人需要的驅使,使得他們在盡力維護自己利益的時候用孝道來衡量。在古代,道就是義,古人已經把義和利的辨證關係看的很透徹,一方麵古人承認義和利是人的正常需,求且義能勝利。古人在修養方麵把義放在了利前麵。這個觀點在現代同樣如此。我不是專家,沒有更深入的看法。我隻能反思自己,麵對母親,到底應該做一個怎樣的兒女。而作為我們這代人又應該以什麼為榜樣呢?
我為什麼搬出來住是有道理的。奶奶特別疼愛我,通常人都認為那對我來說應該是好事,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這樣對我的成長不利。從小我和奶奶一起住,已經被寵的樣樣自我為中心,習慣了被別人愛。東西找不到了,自言自語一說,奶奶聽到了馬上跑過來,什麼找不到了?然後幫忙到處找。這是我自己的事,我不讓奶奶幫我,可她怎麼也不聽。我一有個頭疼腦熱,奶奶就像天踏下來了一樣,啊呀,快點吃藥!快點吃藥!早點吃好的快,要是不吃啊,要好幾天才會好呢……她就這麼關懷我,時時刻刻,我抵抗不了,我沒時間和她推脫,但又接受不得,畢竟我已經大了,很多事能自己做了,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可奶奶還是把我當小孩子。我從小和奶奶一起長大,感情很深,記得高二第一次和奶奶分開來住,天天想奶奶,三年中感情始終割舍不得,每次想念奶奶都很痛苦。可是我也害怕,害怕哪天失去奶奶,我會受不了的。記得高一時家裏的小貓生了怪病,當我看到小貓痛苦的樣子,我就像自己也得了這個病,萬分痛苦,一直在擔心小貓的將來,茶飯不思,神誌恍惚了好幾天,都不能控製自己,有的時候緊張的不能自控,就好象自己快要死了一樣。第一次自己對自己失去了控製,我害怕,我真的很害怕,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沒辦法媽媽隻能把小貓送了,想我見不到它可能會好些。後來的一年中我總是會無緣無故的心跳加快,緊張的不得了。我還是愛這隻小貓的。從小我家裏就養各種動物,養過烏龜,那隻烏龜被我訓練的會跟著我走。養過八哥,它剛來時隻會咬人,後來很聽我話,而且隻聽我一個人的話,能夠允許我撫mo它的下巴,別人是別想靠近的。從小我對動物就很有感情,很愛護它們,也溝通的很好,別人也一樣。我愛一個人愛的很深,而一旦失去,接之而來的痛苦也得有我承擔。這個痛苦事實上我是承受不起的。小貓死後我的失常就說明了這一點。而高二分班,我離開了我最好的朋友後的痛苦,我也經曆了,這對我的成績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總的來說小時侯痛苦的經曆讓我懂得了愛的代價。而雙向情感障礙,又讓我對深深的愛望而卻步,我想愛奶奶,但擔心失去她後我自己該怎麼辦,雙向情感障礙是可怕的,馬上會吞噬一個鮮活的靈魂,讓一個人死去。我經曆過,心裏明白。我還不想死,也不能死。生活是美好的。我現在長大了,懂的接受愛要回報,對於自己無法回報的愛,我選擇拒絕接受。和奶奶分開來住,是我人生不多的主見,也是我人生不多的能堅持下來的主見,因為我長大了,真真實實的長大了,父母尊重我的意見。
重點學校裏的學生大都不愁溫飽,所以追求時髦,看不起那些不時髦的人。我就是不時髦的學生。不過我不能堅持自己,長期堅持自己。我為了不被大眾議論,不“脫離”群眾。不被“孤立”。我選擇了放棄自己的原則。我也害怕,我害怕脫離群眾,我害怕掉隊,我這麼做內心是很矛盾的。為了生存,我不得不做出違背自己原則的事,隻能無可奈何的選擇和麵對事後的不知所措。我覺得我為我自己的良心抹了黑。而且我很傻,為了彌補這麼做的過失,我選擇了坦白得把自己的想法向親友解釋來澄清自己的清白。現在我看來這不是欺騙自己嗎?明明是做了壞事還要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引誘自己做的。自己是受害者,多麼可笑,多麼自欺欺人。對待自己所遭遇的不公,隻能用法律途徑解決才能安全嗎?幸好這件事發生在現在。在大學裏很多事情是可以原諒的。原諒你的目的是讓你的人生不添上汙點,以後不要做類似的事,並不是鼓勵你再犯同樣的錯誤。哎!許多好事降臨時不要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問問自己一個為什麼?為什麼自己得到了好處,這好處是怎麼來的,合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