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相伴一生的姓名(2)(3 / 3)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係遼皇族後代,其名字出自《左傳》中“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耶律楚材的父親耶律履博學多識,在金代任過高官,曾編過金朝用的乙未曆。耶律履為兒子取名耶律楚材,字晉卿,是希望他成為契丹族的一位人材,並像春秋時“楚材晉用”的故事一樣,長大後為其他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成為“晉卿”,耶律楚材3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在母親楊氏的教育下,耶律楚材從小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他長大後先在金朝做官,25歲時又被成吉思汗召用。

從此,耶律楚材憑借自己非凡的才能,為成吉思汗開疆土打江山,很快取得了成吉思汗的賞識。後來,成吉思汗采納了耶律楚材“治理天下需治國良臣”的意見,並當著他的麵對太宗窩闊台說:“這個人是上天賜給我家的,以後的軍國庶政,都要委托給他。”

元朝以馬上得天下,初期重武功,輕文治。自從任用耶律楚材,采納他的治國建議後,社會秩序迅速穩定,國家財力充足,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耶律楚材不愧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在任期間,凡軍國大事幾乎都由他運籌帷幄,元代的立國大計也多由他奠定。耶律楚材多才多藝,通曉天文、地理、律曆,會陰陽,知音律,善文章,工書畫,他雖是契丹族人,卻為蒙古族開疆治國立下了豐功偉績。他的一生正如其父親為他取名時所預言的那樣——楚材晉用。

16.金聖歎的悲歎

金聖歎,本姓張,名采,字若采,江蘇吳縣人,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

據說,有一次,張若采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剛畢,那群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突然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一個個搶肥丟瘦,挑大棄小,醜態百出。因為當時有一種迷信說法: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饅頭,誰就會中舉、高升、做大官、得肥缺。張若采卻不信這一套,他袖手旁觀,無比慨歎,於是即興做了一首打油詩,辛辣地嘲諷這一現象:

天晚祭祀了,忽然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歎:“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從此之後,張若采就改姓金,名人瑞,字聖歎。“金”者。孔子偶像謂金身也。“人瑞”本意指人間的祥瑞,語出《四子講德論》:“今海內樂業,朝廷淑清,天府既章,人瑞又明。”他改名“人瑞”,意在“義明”,即表示思念已滅亡的明朝。“聖歎”意指孔子為之歎息。

1661年,清政府在江浙一帶征收高額田稅,弄得民怨載道。這時恰逢順治帝患天花病死於養心殿,8歲的康熙皇帝登基。蘇州的士紳便聯合起來趁哭廟時呈送揭帖,上書要求減輕糧賦。不料朝廷竟以乘皇帝駕崩之機聚眾倡亂的罪名進行鎮壓,金聖歎也被捕入獄。在獄中,金聖歎悲歎:他哭廟並要求減輕糧賦,目的本為效忠清廷,解黎民倒懸之苦,不料得到的卻是開刀問斬的可悲下場。

臨刑那天,據說金聖歎還耍了個心眼,他想如果等最後一個被斬,那精神壓力太大了,於是悄悄對劊子手說:“我手心有一張一千個銅錢的字據,行刑時你第一個先殺我頭,這一千個銅錢歸你。”

時辰一到,劊子手第一刀就砍下金聖歎的頭,可他掰開死者的雙手一看,並無任何字據。他上金聖歎的當了!

可真正上當的,卻是金聖歎自已:正當劊子手要繼續行刑時,一匹快馬飛奔而來,傳令赦免金聖歎。可惜金聖歎此時已人頭落地,難以起死回生了。

金聖歎的名字似乎是個讖語,他的死真應了這一名字的含意:他本無罪,卻因哭廟案被錯判死罪;他本可赦免不死,臨刑前卻因耍小聰明反誤了性命。真可謂金身聖人也為之歎息!

金聖歎一生頗有才華,為人幽默風趣,史稱“狂傲有才氣”。他喜歡批書,曾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進行批注,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書進行批改,其中都不乏獨到之見。

17.曹雪芹的名字取自疊底芹菜

曹雪芹是我國清代偉大的文學家,本名曹靄,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1724年,南京一帶持續大旱,連續3、4個月沒有下雨,到了4月底5月初時,一連降了幾場大雨,一下子解決了旱情,世人都很歡喜。恰在這時,曹雪芹降生了,因此他父親曹頫就從《詩經·小雅·信南山》有關喜雨的名句“益之以霢霖,既優既渥,既霑既足”中選了個“霑”字作為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