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經國、緯國、安國、定國”的名字是孫中山給起的
經國、緯國、安國、定國是指蔣經國、蔣緯國、戴安國、金定國。蔣經國、蔣緯國是蔣介石的兒子,戴安國是戴季陶的兒子,金定國是金誦盤的兒子。蔣介石、戴季陶、金誦盤都曾是孫中山看重的部下。北伐之初,北洋軍閥勢力正盛,孫中山希望他的部下精誠團結,推翻軍閥統治,共同完成革命大業。有一次,他召見蔣介石、戴季陶、金誦盤談話時,提出他們應該團結得像一家人一樣。戴季陶見孫中山情緒很好,就提出讓孫中山為他們的孩子重新起名。孫中山高興地答應了。
幾天之後,孫中山告訴他們,孩子的名字想好了,他說:“我們這一輩人,舉義打天下,是為了建立共和國,那麼,孩子們應該是國字輩啦,建立共和製的目的,是求得天下大同,我看。四個孩子的名字,就叫‘經、緯、安、定’好了。”於是,蔣介石、戴季陶、金誦盤3人的4個孩子,按年齡排列,分別叫蔣經國、蔣緯國、戴安國、金定國了。
此事本來鮮為人知,直到1989年11月11日。蔣緯國在台北舉行的孫中山誕辰124周年紀念會上披露這件往事後,世人才得以知曉。
13.宋氏姐妹改名經過
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是現代中國的三位著名女性。宋氏家族也因出了這麼三位風雲人物而名聞中外。
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宋耀如,年輕時曾留學美國,十分崇拜為解放黑奴傲出貢獻的美國總統林肯,認為是林肯拯救了美國,使美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他非常希望中國也能出現這樣的偉大人物,來改變中國落後貧窮的麵貌。為此,他給三個女兒取了“愛琳”、“慶琳”、“美琳”的名字,“琳”和“林”同音。
1904年春天,宋愛琳陪父親去拜訪曾任《萬國公報》主筆的沈毓桂,沈老是位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學者。交談中,他見愛琳風華正茂,氣質不凡,便問她的名字。得知她叫愛琳,這位老學者便捋著胡須微笑著說道:“愛琳是洋人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嘛,應該有中國式的名字。”宋耀如聽後,感到很有道理,便請他給女兒另起一個名字。沈老想了一下說:“女性的名字應該文雅些,不若改‘愛’為‘靄’。改‘琳’為‘齡’。‘靄’和‘藹’兩字相通,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曰:‘望中庭之藹藹兮’;蘇軾有詩曰:‘湖上蕭蕭疏雨過,山頭靄靄暮雲橫。’”聽了沈老一番解釋,宋耀如覺得此名改得好。於是大女兒從此便改名“宋靄齡”,兩個妹妹也隨之改名為“宋慶齡”和“宋美齡”了。
14.施惠於民的法醫宋慈
宋慈,1186年出生於南宋建陽(今屬福建)一戶官宦人家,父親宋鞏是廣東提點刑獄的法官。他深知百姓疾苦,體察民情,期望兒子日後當官時,能當個愛民如子的好官,施恩惠於父老,於是便為兒子取名“宋慈”。字“惠父”。
宋慈7歲時,父親把他送到同鄉吳稚先生辦的私塾裏去讀書。這位吳先生是南宋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很有學問,宋慈向他學到了不少知識。
宋慈從小喜愛讀書,在父親的影響與教育下,尤其喜愛閱讀有關介紹各種疑案與破案的書籍。父親還給他借來了五代後晉時專門彙集曆代疑獄案例的《疑獄集》和宋人著的《續疑獄集》等書。
宋鞏告誡兒子說:“我給你取名‘慈’,字‘惠父’,就是希望你將來為官後,仁慈愛民,施惠於父老。你要認真誦讀這幾本書,從小立下洗冤誌,長大後為民請命。”
宋慈回答說:“孩兒一定牢記父親教誨,立下洗冤誌!”
23歲那年,宋慈考入南宋最高學府臨安太學。32歲那年,他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到浙江任職。
宋慈沒有辜負父親為他取名時的期望,也沒有違背向父親許下的諾言。在他擔任廣東、湖北等地提點刑獄法官期問,偵破許多複雜案件,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深受人民愛戴。他總結宋代和以前法醫方麵的經驗,再加上本人的經驗編寫成《洗冤集錄》。這部書後來成為當時刑獄官吏必備之書。元代以後,《洗冤集錄》開始傳到國外,先後被譯成日、英、俄、法、德等十種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為法醫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宋慈成為我國曆史上首位被全世界公認的法醫。
15.耶律楚材“楚材晉用”
耶律楚材(1190~1244),蒙占成吉思汗時期擔任中書令(即丞相),先後輔佐鐵木真、窩闊台父子30多年,政績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