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相伴一生的姓名(1)(3 / 3)

1936年4月14日,劉誌丹指揮將士向黃河渡口晉西中陽三交鎮發動進攻。為了掌握敵情,劉誌丹在離敵不到300米的前沿陣地觀察瞭望。突然,敵方機槍向這邊猛烈射擊,劉誌丹左胸中彈,當場身亡。

劉誌丹英勇犧牲後。毛澤東同誌稱他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同誌題詩說:“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誌丹。”朱德同誌稱他是“紅軍模範”。劉誌丹的英名和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跡,將彪炳千秋。

7.朱自清—生“自清”

朱自清是我國著名散文家、詩人,他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背影》等散文,都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曾令無數讀者為之癡迷。

不僅如此,他那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更是令人敬佩。朱自清一生狷介耿直、愛憎分明、嫉惡如仇,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在北大執教期間,他積極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他憎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李公樸、聞一多被暗殺後,他不怕特務跟蹤、迫害,毅然出席成都各界召開的李、聞追悼大會。1948年,深受貧窮和疾病折磨的他仍毅然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名,並發表聲明。去世前他還囑咐家人,不能買美援麵粉。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字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1917年,他報考北大本科時改用“朱自清”之名。他是借《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兩個字作為自己的名字。來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誌,不同流合汙,保持清白。他又從《韓非子·觀行》的“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一句中,為自己取字“佩弦”,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為人名實相符,一生以“自清”自律,過著清苦的生活,從不為高官厚祿所動,始終保持著崇高的民族氣節。毛澤東曾在他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讚揚他的骨氣,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8.賈平凹“凹則不平”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1953年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村一個農民家庭。父母為他取名“平娃”,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

平娃初中畢業後回家務農幾年。1972年4月,他告別家鄉來到古城西安,進入西北大學中文係學習。大學三年中,他不停地寫作和投稿。1973年他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後。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

進大學後不久,賈平娃覺得自己名字中的“娃”字有沒長大的孩子之嫌,就改名叫賈平凹。“凹”本有兩種讀音,兩個字義:其一,讀āo,周圍高中間低,與“凸”相對;其二,讀wā,同窪,低凹處,如低窪。改名後,“凹”取wā音,從字音看,“凹”和“娃”同音,名字的音不變;從字義看,“凹”取āo意(即凹凸不平)。這樣,賈平凹的“凹”,音義錯開,既保留原來的讀音,又有凹凸不平之意。對於如此改名,正如他在《小傳》中所寫:“姓賈,名平凹,無字,無號;娘呼‘平娃’,理想於通順;我寫‘平凹’,正視於崎嶇;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

賈平凹曾將自己的名草擬成一則條幅:“凹則不平。”他的人生道路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凹而不平”,有過磨難,有些作品也褒貶不一。他既有長期在農村磨練的生活基礎,又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莊思想,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於一體,在內涵上又融道、佛、儒於一爐,逐漸形成了恬淡、詼諧、豁達的藝術風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說《滿月兒》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臘月·正月》獲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9.張恨水“長恨水長東”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我國現代著名社會小說作家,其小說《春明外史》、《啼笑姻緣》等,曾經名噪一時,在廣大讀者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心遠17歲在蘇州第一次投稿時開始用筆名“恨水”。這個奇怪的筆名其實來自一首詞。少年時代的張心遠很喜歡南唐後主李煜的詞《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反複吟誦,從中悟到光陰寶貴的道理,於是就截取“恨水”兩字作為自己的名字,意思是不要讓時光像流水一樣白白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