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相伴一生的姓名(1)(2 / 3)

1909年初春,由滇人創辦的雲南陸軍講武堂開始從本省招收學員。朱玉階因求學心切,假稱是雲南蒙自縣人,並改名為“朱德”考進了講武堂。

1916年,朱德隨援川軍總司令蔡鍔人川,帶兵之餘,獨自悉心研究《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獻古籍。

“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為了迅速壯大革命隊伍,1928年1月,朱德化名“王楷”,率領起義軍打著國民革命軍一四。團範石生部王團長的旗號,發動了著名的年關暴動。這次暴動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著名新聞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中談到朱德時寫道:“這個名字很貼切,因為這個名字由於在文字上的奇異巧合。在中文中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大家知道,在漢語中“朱”又當“紅色”講,“德”意為“品德”。朱德一生艱苦奮鬥,處處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的確堪稱“紅色的品德”。

5.賀龍父子名字的由來

賀龍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他1896年3月22日生於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一戶貧農家庭,小名叫“長長”,根據同音又叫“常常”。

按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本名為“賀文常”。賀龍在組織農民武裝當上營長之後,又求人起了個字,叫“雲卿”。後來,父輩們認為這兩個名字都表達不了他們所寄托的期望。就想給他重新起個響亮又有深意的名字。叔父賀士奎是個教書先生,說:“雲卿、文常(長),取其中‘雲’‘長’二字演義下去,雲中之長者,當然是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者飛躍宇宙之間。降者潛伏波濤之內。龍能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四海。我看就以‘龍’字為主,再加一個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麼字呢?他們始終沒議出個結果來。在一旁的賀文常說:“我看就用一個‘龍’字吧,又好說,又好記,就叫‘賀龍’吧!”從此他就改名為賀龍。

賀龍在青年時期即蓄了胡須,在大革命時期,家鄉的人民就尊稱他“胡子”或“賀胡子”。1916年,為響應蔡鍔反袁護國,年方20歲的賀龍以兩把菜刀開始鬧革命。

1927年,賀龍與周恩來、朱德等一起,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並任起義軍總指揮。起義失敗後,他在湘鄂西開辟革命根據地,曆任紅二軍團總指揮、第二方麵軍總指揮。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師師長,創建晉綏抗日根據地。

1944年9月,賀龍的兒子賀鵬飛出生於延安。鵬飛這個名字,是賀龍的摯友、時任一二○師政委的關向應給起的。當賀龍的夫人薛明懷孕時,正在延安養病的關向應就對薛明說:“賀龍的孩子應該是學字輩。學什麼呢?我們倆都喜歡嶽飛,嶽飛字鵬舉,應在嶽飛的名和字上各取一個字。我看就叫‘鵬飛’吧!”

賀鵬飛沒有辜負關向應為他起名時的期望。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先後任總參通訊部副部長、裝備部部長、海軍副司令員。1988年。賀鵬飛被授予“少將”軍銜,後又晉升為“中將”。

6.劉誌丹留取丹心照汗青

20世紀30年代,陝北流行著這樣一首民歌:

正月裏來正月正。

陝北出了個劉誌丹,

劉誌丹來真勇敢,

他帶領隊伍上橫山,一心要抗戰。

這首民歌歌頌了劉誌丹一片丹心為抗戰的事跡。

劉誌丹,原名劉景桂,1903年出生於陝西省保安縣(今誌丹縣)金湯鎮。劉景桂青年時期就胸懷大誌,十分仰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常吟誦他的愛國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表示自己為民族、為革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誌向,他改名為“誌丹”。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根據黨的指示,劉誌丹領導了渭華起義,成立了陝北工農革命軍,並領導創建了陝甘蘇區。1935年夏,西北紅軍在劉誌丹的指揮下。為第二次反“圍剿”展開了大範圍的機動作戰。

1936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組織了抗日先鋒軍渡過黃河東征。劉誌丹奉命率領紅二十八軍東征,連戰連捷,使神府紅色區域和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隨後,劉誌丹進軍山西,奔赴抗日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