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相伴一生的姓名(1)(1 / 3)

姓名,是人的“品牌”,是代表一個人的特殊符號。

名字雖短,但它高度濃縮了深刻的內涵,被賦予了長輩的殷切期望。它凝聚著深刻的寓意,帶著時代的信息。也傳達著天地玄機。

名字傳承人的情、意、誌,蘊含人的精、氣、神,與人的一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

一、名人姓名學問多

1.毛澤東為許世友改名

許世友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將軍,據傳,年少時他的少林武功就十分厲害。他參加革命後,隨毛澤東南征北戰,建立了赫赫戰功。因此深受毛澤東的信任。

許世友原名許仕友,這個名字是按他的家譜字輩取的。許仕友參加革命之後,開始感到自己的名字有些俗氣,於是改名叫許士友,意思是要做士兵們的朋友。

1935年,許世友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時,談到了自己改名的過程。當時,毛澤東說:“我常聽到你的名字,沒見到你這個人,你的名字是哪幾個字呀?”許世友回答說:“我的幼名叫友德。學名叫許仕友,是父母依家譜字輩給起的。參加紅軍後,我有空就學習,後來才知道‘仕’字就是‘做官’的意思。便把‘仕’改成‘士’,這樣就是士兵的朋友了。”毛澤東聽後,高興地說:“改得好,如果再改一下,把‘士’改成‘世’,你不就成了‘世界之友’嗎?我們紅軍戰士不但要想到中國,還要放眼世界喲!”許世友聽毛澤東這麼一說,深受啟發,從此之後,他便改叫許世友了。

2.周恩來為蕭赤改名

1935年底,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中央軍委決定派幾名紅軍幹部去陝北的保安縣組織一個新兵師,蕭高貴作為特派員也隨同前往。臨行前,周恩來找他們去談話。布置完任務後,周恩來笑著對蕭高貴說:“你這個名字得改一改啦,否則,到了保安縣,你就要整天挨罵!”蕭高貴心想,自己的名字叫高貴,是與貧苦百姓有距離,但也不至於遭罵啊。周恩來看出了他的疑惑,便說:“你要去的那個地方,過去曾有一個臥高貴之的反動軍官在那兒駐守,這個反動軍官欺壓百姓,搜刮盤剝,無惡不作,老百姓恨他,便編了許多歌謠罵他。你的名字蕭高貴雖然與高貴之不同,但也很容易扯到一起。”

蕭高貴覺得周恩來說得有理,便提出讓周恩來給自己改個名字。周恩來想了想說:“你是個紅小鬼,就叫蕭赤吧!”蕭高貴說這個名字好。從此之後,他便改名叫蕭赤了。

後來,蕭赤調到王家坪軍委總參謀部。有一天,看完電報的毛澤東和蕭赤聊了起來。毛澤東一向喜歡評論名字,他說:“你這個名字不錯呀!”蕭赤說這是周恩來給他起的名字,並說了起名經過。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隨手拿起桌上的毛筆,蘸上墨,在紙上連寫了3個“蕭赤”,然後遞給蕭赤。後來,蕭赤把毛澤東給他的題名刻成了一枚印章。一直珍藏在身邊。

3.陳毅為陶勇改名

陶勇原名張道庸,1912年出生在安徽霍丘縣葉家集的一個雇農家庭,16歲參加工農紅軍,因作戰勇敢,足智多謀,23歲時,便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師的一名團長。

1939年,新四軍成立蘇皖支隊時,決定由張道庸和盧勝擔任領導。當時任司令員的陳毅對張道庸說:“現在蘇北地區形勢很複雜,敵、偽、頑三種力量並存。為了迷惑敵人,迅速插入敵後,順利開辟革命根據地,指揮部決定將你們三營改為蘇皖支隊,由你和盧勝負責。”陳毅還提出,要張道庸改個名字。陳毅接著說:“為了鬥爭的需要,我們打著蘇皖支隊的旗號,你再改了名,國民黨就不知道是從哪裏殺出來的部隊,這樣就可以迷惑敵人,不易暴露自己,更好地開展敵後抗日鬥爭。”張道庸聽了,豁然開朗,便問:“改個什麼名字好呢?”陳毅稍作思索,說:“我想起了和‘道庸’音韻相近的兩個字‘陶勇’。姓陶名勇,樂陶陶的‘陶’,勇敢的‘勇’。”張道庸聽後,連說這個名字好。從此之後,張道庸就改名為陶勇了。

正應了這個名字,陶勇在軍中以勇著稱,臨陣時常常脫去外衣,揮舞戰刀,赤膊衝鋒,人稱“拚命三郎”。他是新四軍中著名的勇將,一生戰功卓著。他曆任蘇皖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旅長、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建國後,陶勇曾任我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4.朱德——紅色的品德

朱德(公元1886年~1976年),四川儀隴人,戎馬一生,聲名顯赫。

朱德出生時是狗年,母親為圖好養,就給他取乳名叫“狗兒”。4歲時,父親給他取小名“朱代珍”。1895年,朱德進私塾讀書時,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老師把他改名為“朱玉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