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黑色人生:是精致還是雷同?...(4)(3 / 3)

電子學校使"遠距離學習"變為可能,是建立在以下技術基礎上的:交互式多媒體技術、信息庫係統(前文提及)與網絡通訊、信息高速公路。交互式多媒體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和外部設備,能夠提供文字、圖表、聲音、動畫片、影像、數據和其他信息。多媒體係統可以讓學習更加有趣。上地理課時可以體驗到熱帶雨林裏的感受,見識一下亞馬遜河上的風光;上曆史課時可以經曆甚至指揮一場重大戰役(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體會一下曆史人物的感受。信息庫係統則把知識組織起來,供學生隨時查詢所需的內容;網絡技術使學習能通過任意一台終端機進行,而不需要邁入校園。

電子學校的特點在於:無論何時何地,一旦需要,即可以開始學習,不用教師到場。可以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其教學方式也擺脫了傳統的口頭傳授,使用多種手段來完成。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交互技術還可以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測,及時調節。

目前,美國大約有l00萬兒童靠這種家庭學校的方式接受教育。同時,由於生病、氣候惡劣或特殊條件而無法上學的兒童,也可以通過網絡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在更廣泛的領域裏,多媒體係統作為學校與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完成家庭作業,並向老師請教或討論問題,而學校也獲得了教學情況的反饋信息。電子學校的遠距離學習方式,也適合於那些渴望擴大知識麵的成人。麵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他們需要一邊工作一邊"充電",以適應技術的新發展。

然而專家們指出,電子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缺乏至關重要的人與人的接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的Pratt教授認為:"沒有東西可以取代課堂裏的對話。"電子學校的信息庫總是有限的,學生的需求不可能始終得到滿足。

從更深的角度講,如果學生總是通過與不會說話的機器打交道以獲得知識,像使用自動觸摸係統一樣獲得一個簡單的答案,這種非人性化的計算機網絡將會逐漸失去神聖感。一旦老師這個知識守護神的角色被機器取代了,那麼,一切知識、科學文化的尊嚴和價值都會被實用摧毀得蕩然無存。這是一種可怕的前景。當文明徹底淪為工具的時候,其實人自身也逐漸成了工具。創造力、判斷力和審美能力,都被計算機操作所代替。從實際一點的角度來看,電子學校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是,對於一個沒有相關經驗的學生,這種學習可能是盲目的。學生們並非像電子學校的發明者所說的那樣,在有趣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多種技能。學習技能是在不斷實踐和摸索中獲得的;僅僅知道了問題的標準答案,還遠遠不夠。一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職業教育的手段,電子學校可能是非常有應用前景的。據說,它使學習時間減少了50%,費用下降了50%,而記住的東西增加了80%。對於小學生們來說,多媒體教學的確把學習變成了一種娛樂,有可能增加其求知欲,符合孩子的天性。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恐怕課堂教學的地位還是不可取代的。很少有人僅想通過遠距離來完成學習。電子教育隻是一種正規學習的補充而已。但無論如何,目前的學校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教育成為更為重要的活動,獲得和傳播知識的技術將滲透到每個家庭、每個工作場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由知識網絡聯係起來的、隨時可供學習的現代社會,才是一個極大的"沒有圍牆的學校"。

超前教育能製造神童嗎?

未來的世紀,是一個以腦力資源相競爭的世紀。任何誰,沒有更好的知識素質和學習能力,都是無法生存的。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站在更遠的起跑線上,就不得不重視超前教育這一話題。然而,目前的超前教育中卻存在著太多的誤區.

神童的背後

多少年以來,人們常常把具有獨特天才和能力的兒童叫做神童。莫紮特7歲做曲,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3歲就能閱讀希臘文書籍。他們後來都成了本領域的大師。但也有許多神童,成年後卻碌碌無為,方仲永一般。

心理學家加德納和弗爾德曼對許多有天賦的兒童進行追蹤調查後發現,人類具有相對獨立的智能,包括語言、邏輯、數學、音樂、空間、軀體運動、情感理解力等幾個方麵。一般而言,神童隻需在某專一的方麵取得成就,其他能力可以相對較差一些。

音樂、語言與數學方麵的神童出現比率較高。除了生理原因之外,還因為這些領域有著清晰無誤的規律和標準可循,不需要寬廣的生活經驗就能駕馭。一些專家指出,一個神童能否真正有所作為,其決定性因素還在社會文化方麵。

比如,在猶太人中出現了像耶胡迪·梅紐因、賈沙·海菲茨這樣世界聞名的小提琴家,是與其民族守紀、用功的傳統美德分不開的。而亞洲血統的少年神童比率很高,也應歸功於其家庭教給孩子的行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