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黑色人生:是精致還是雷同?...(4)(2 / 3)

這種知識庫還可以容納很多實用技術。比如,外科醫生可以查出並觀摩一個複雜手術的錄像;機械師可以學習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術。應用在教育上,可以讓學生如同使用自動售貨機一樣獲得所需的信息。

然而,這種知識係統還是需要人來製成規則。如同我們建立一個信息庫時,輸入孔子的生卒年(?~前4-79),同樣要告訴計算機許多"規則":其生年不確定;一個人的生年一定要早予其卒年,否則池就人在出生之前死去;一個人必須有一個生年;如果他還健在,則不必有卒年......這些規則在我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常識,然而在電腦那裏便成了疑難。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其實有很多東西是不能轉化為信息存儲起來的。比如,我們說杜甫的詩風"沉鬱頓挫",而信息庫裏可能隻有chin yd dfincu6一串字符,其中的韻味便沒法傳達。這些畢竟不能從自動售貨機裏學來,正如我們不能從它們那裏買到感情一樣。

這柙信息庫的建立,對於科技知識來說也並非完美的方式。我們知道,科學有很多拇則是一種公設性的東西,在常識狀態下使用。正如牛頓力學:由於相對論的出現,其真理性即變成了有限度的。而這種限度有時正是不能精確表述的。對此信息庫無法處理。

科學的另一個特點在於創新,信息庫無疑把知識係統給僵化了。客觀存在的書籍和知識被納入一個"整齊"的係統中,其實是依靠了人為的、外在的規則。使用者被動地接受了答案,而不能接受解題的思路與方法本身。正如我們可以在小孩學會乘除法甚至乘開方運算之前教會他使用計算器,自然他每次都會給我們正確的答案,然而他依舊沒有計算能力。更何況,科技研究往往要求人們用多種方法來思考問題,即使可以把已有的方法教給計算機存儲起來,也可能還有近乎無限的新方法沒法被存儲。

由於智力和思維的複雜性,人的知識係統內常常包括了很多非精確性、常識性、不確定性、無限度性的知識。這用一個信息庫是無法囊括的。如果我們用這種知識庫來構建下一代的知識體係,其結果將是可怕的。信息庫的存在本身,就是把一種確定性、可數字化的知識當成知識的全部,而不夠數字化的知識則或為"非法的"。這無疑會弓i導入"種單向、枯燥的精衝世界。

我們看到,信息庫的存儲和檢索技術在學習過程中的確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始終不應成為傳播知識的唯一方式。畢竟,學習的另一種說法是"讀書",而不是"機器檢索"。

沒有圍牆的電子學校

上學讀書一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學校和教師也~直被當作知識與靈魂的化身。無論是未脫童萌的稚孩,還是鑽研學術的莘莘學子、準備踏上工作崗位的技術人員、退休賦閑的老人,都想走進學校,坐在教室裏,麵對黑板聽老師講課。對於人類,這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對於有些人來說,這也是一種精神享受。

高科技的發展,正在不斷地改變著校園和教室的麵貌。昨天我們使用幻燈機來演示圖片,今天就已經能欣賞錄像帶裏的教學節目,明天或許就是交互多媒體。

高技術帶來的另一種巨大突破是"遠距離學習"。其實,這種方式早在70年代就有過嚐試。當時是借助了衛星電視的手段,以廣播、電視學校的方式進行教育。這種遠距離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在於使那些由於地理的、環境的、物質條件的製約而不能受到所需教育的人獲得學習的機會。從70年代開始,已有幾十個國家通過電視來傳播知識。中國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學生,就數以百萬計。然而,這種遠距離學習仍有很多缺陷。首先,它還是通過老師親身講授為主的方式,隻不過師生之間不是麵對麵,而是隔著一層電視屏幕,也隔著幹山萬水。其次,它不能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來進行指導,有可能無的放矢。第三,學生的主動性仍然有限。從時間上說,電視學校仍是固定的,其教學內容和進度,學生自己無從決定。這種特點使它無法幫助小學生建立基本的學習經驗,培養學習技能,而隻能應用在有過傳統學校教育經驗的人的進一步學習上。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可能會把"沒有圍牆的學校"這一設想進一步變為現實。現代的"遠距離學習"可以克服傳統廣播電視教育方式的一些不足,但它仍然有一些無法擺脫的缺陷,並帶來了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