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圖書館搬進衣袋嗎?
人類知識與文明的發展始終與信息存儲媒介的發展緊密關聯:從結繩記事到竹簡刻字,從古埃及的莎草紙到中國的蔡倫造紙;而印刷術的發展則徹底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活字製版印刷術都被當成文明發展史上的裏程碑紀念著。它使得知識的傳播在機械的推動下不斷加速,不斷蔓延,以致顛覆了孕育它的舊時代,創造了新的文明。那麼,近20年來新的信息儲存方式的出現,是否也意味著一場新的大變革正在醞釀之中呢?不要匆忙下結論,還是先讓我們所談論的主人公出場吧!
這種新一代記錄媒體,其實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它就是光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激光唱片和激光電視唱片,今天我們把它叫做CD和VCD。
光盤是在70年代出現的。它的直徑有300毫米,厚度通常為1.1毫米,基體是塑料圓盤,上麵塗覆一層鋁質反光表麵,鋁膜之上又有塑料保護層。在鋁膜之上是一圈圈寬不足1微米、深僅0.1微米的由凹坑組成的紋跡。一張光盤上有5.4萬條紋跡,共有260億個凹坑,信息就存儲在這些肉眼難以分辨的凹坑上。使用時激光束照在鋁膜之上,凹坑使激光束反射回光電探測器產生出信號,我們就可以讀取到所需的信息了。
這種光盤可以存取活動圖像,也可以存取一般數字信息。存儲視頻信息的,也就是所謂VCD,一般可以存5.4萬幅圖像。與磁帶錄像機相比,其圖像質量更好、簡單而成本低廉;其最大優點是可以從任意一幀圖像開始放映,不需倒帶。另一種儲存數字信息的光盤,通常供計算機使用,其存儲器比一般的紙張和縮微膠片要大得多。電視屏幕上最多隻能識別l500個英語字符,而每頁打印紙(21厘米×30厘米)可打出4000個字符。一張小小的光盤,一麵可以存儲l00億比特(bite)信息,相當於12.5億個字符,大約30多萬張打字紙。在不斷革新之後,光盤存儲技術更可達到每平方毫米lo兆比特的水平。這樣,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全部l800萬冊圖書可以僅存入100張光盤。而一般的一部百科全書,一張光盤就綽綽有餘。其重量、體積與造價相比,自然是一目了然了。
科學家近幾年的研究方向,是使光盤應用技術進一步實際化,具體而言就是讓可寫可擦可讀的光盤得以廣泛使用。他們提出了相變型光盤、磁光型光盤和熱塑型光盤三種方案。目前刻錄光盤的成本還很高,技術難以普及。但最新的可讀可寫可擦光盤已經逐步進入了市場,而且在不遠的將來即可走進千家萬戶。到那時,每個家庭的麵貌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本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一種比紙張存儲容量更大、使用更方便的知識載體。從微縮膠片到磁盤再到光盤,人們一步步逼近了自己的目標。同時,這種發展與信息的膨脹是同步的。全世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一年出版圖書超過70萬種,期刊超過l 5萬種,並且還在不斷增長。這些都刺激著人們繼續讓存儲媒質具有更大的容量,以便可以用裝入口袋的一片塑料盤就存儲全世界所有的知識。究竟信息存儲技術的革新是否趕得上人類知識的增加還不得而知,但是,知識的價值永遠在於給後世一個可以望得更遠的平台。如果我們不能把幾千年來人類知識的萬分之一、哪怕百萬分之一裝入自己的大腦,變成精神財富,那麼,就算把全部圖書館的藏書都裝入衣袋裏,也是沒有太大價值的。
信息庫代替圖書館
人們一提到知識分子和科學研究,就想起在圖書館裏抱著一大摞書,埋頭苦讀的形象。而在衡量一個大學、一個國家的文化科研水平時,其圖書館的藏書量和珍本數也常常是一個重要的硬指標。而在不遠的將來,也許會有另外一幅圖景展現在人們麵前:坐在一台計算機麵前,敲進幾個字符,就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全部信息。用信息庫來代替圖書館,這已是一種早在實行之中的嚐試。
由於信息的膨脹,學科門類的劃分也越來越細,想在當代社會產生文藝複興或啟蒙時代的通才已不大可能。一位學者希圖閱讀完本專業的全部著述,已經非常困難。更何況,知識量還在不斷增大,不斷有新的著作產生,不斷有新的研究和發現。所以圖書信息的檢索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即使在古代社會,也有這方麵的研究和著述。所以,高科技進入知識領域的第一步,就是把圖書檢索從原先的卡片手檢變成了自動機檢。
現代化圖書館裏都會開辟出一個專門的計算機檢索房。你隻要有一些基本的信息,就可以找到所需的書籍或文章,比如作者姓名、書名、關鍵字、主題等任何一種方式。隨著館際交流的加強,你甚至可以用這種方法從大洋彼岸的一座圖書館裏找到並獲取所需的書籍。
但這隻是第一步。計算機將取代的不僅是圖書館中的卡片櫃,還要取代整個圖書館。由於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人們設想能否把書籍裏麵的知識直接存儲起來以供人們查詢。由於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這種知識庫所容納的不僅是書本上印刷的文字知識,可能還包括圖片、聲音、圖像甚至複雜的互動式教學軟件。其實這種想法早就有過嚐試。比如,用錄像帶來指導進行模擬的化學實驗,或者領略地理課本所不能展現的自然風物。然而,信息存儲和多媒體技術可以讓這種方式完全取代從書籍中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