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定勝天""的今意
東西文化是迥異的。西方一味地強調開發自然,東方則崇尚天人合一。事實證明,東方思想更符合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人類過度地向自己所生存的環境奪取而不知給予,導致違背常理,殺雞取卵,過河拆橋,既破壞了大自然,大自然反過來又危害人類:全球變暖、水土流失、臭氧層出現"空洞"、能源危急、動植物大量死亡或滅絕、汙染嚴重......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采取消極態度,望洋興歎,束手無策。我們的祖先,老早就氣吞山河地喊道:"人定勝天!"不錯,我們應該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關鍵在於:要建設它,而不要破壞它。
破壞了臭氧層,如今不得不"修補"它。厄爾尼諾與全球變暖,據說太陽的活動周期也脫不了幹係。根據能量守恒定律,畝產沒法無限提高,雜交水稻的味道與營養就不行,則研究糧食增產也是"弄巧成拙"、"好心無好報"?然而,"無糧不穩",人們填不飽肚子,豈非罪過更大?......紛紜種種,科學技術未免使大家疑慮不一起來。
修補臭氧層,是否女媧補天?
今天,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人們都在談論由於臭氧層出現了"空洞",到達地麵的紫外線數量增加,對生物界乃至整個地球產生的各種各樣影響。據說1996年就已全麵禁止了氟利昂的使用。但目前這種禁用主要是在一些發達國家。非發達國家的氟利昂仍將繼續生產與使用。各大名牌冰箱企業開始紛紛生產無氟冰箱,用新的、不損害臭氧層的製冷劑代替氟利昂。但是有人說,即使現在就實現此計劃,今後紫外線的增加還是要持續近20年。要使臭氧層恢複原狀,必需50年的時間。
因此,為了能夠在21世紀對付不斷增強的紫外線,我們必須改變生活習慣。
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
自1974年起,人們發現氟氯烴(CFC)、一氧化二氮(N:0)、四氯化碳(CCl.。)、溴化甲基(CH。Br)等有害物質的釋放,破壞了吸收陽光中大部分紫外線(uV)的位於平流層外表的臭氧層。射向地麵的紫外線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和生物的繁衍。而且,氟利昂同臭氧層中的臭氧,一直在進行著連鎖反應。因此,1989年通過的蒙特利爾協議規定:本世紀末,在世界範圍內將特定的氟利昂減少一半。後來又規定:1996年全部廢除特定的氟利昂,並限製四氯化碳等的生產。日本氣象廳的觀測數據表明,過去所排放的氟利昂已經破壞了臭氧層。特別是近幾年日本各地臭氧明顯減少,以四個觀測點之一的劄幌最為顯著。此外,l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其塵埃使大氣中的煙霧劇增,也加快了臭氧層的破壞。
一般認為,臭氧層每減少l%,到達地麵的有害紫外線便增加2%左右。考慮到臭氧層確實減少這一事實,人們自然要擔心:進入近地麵的紫外線量增加了多少?根據氣象廳的數據,自對紫外線開始進行詳細測定的1990年以來,與追溯以往的紫外線推測值相比,目前雖尚未發現其總量有實際意義的增加,但根據紫外線B(UVB)出現增值傾向的各種報告,以及臭氧層明顯減少的事實,今後它的增加是不用懷疑的。
臭氧何許人也?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把1995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荷蘭教授克魯岑、美國教授莫利納和羅蘭,以表彰他們在大氣層化學特別是臭氧(0。)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奧氧是包圍地球的大氣中含有的一種少量氣體。若把大氣中的所有臭氧壓縮到地球表麵,它剛好3毫米厚。雖然臭氧總量不多,但它對地球上的生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因為,臭氧與氧氣能夠一同吸收由太陽輻射的大部分紫外線,使它們無法到達地表。一旦失去了臭氧層的保護,地球上的動植物因為紫外線所灼燒將無法生存。因此,了解調節大氣中臭氧含量的過程顯得非常重要。
對於我們人類有如此重大貢獻的臭氧層,到底怎麼來的呢?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是由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裂成自由氧分子,再與氧分子反應而形成的。1970年,克魯岑發現,氮的氧化物N0和N0。可以與臭氧發生催化反應;而N0、N0。本身並不減少,卻造成了臭氧量的迅速降低。大氣中氮的氧化物全通過N:0的分解而來;而N。O則源於地麵上微生物的轉化作用。當莫利納和羅蘭在1974年發表了廣為人知的有關氟氯烴(CFC)氣體對臭氧層產生破壞的論文時,其化學研究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CFC氣體即"氟利昂",它存在於噴霧器等工業品中的致冷介質和泡沫塑料裏。由於CFC具有非常穩定的化學性質,並且無色無毒,人們普遍認為將其排入大氣層沒有關係。但是呈化學惰性的氟利昂能夠逐漸進入臭氧層,在那裏受到強烈紫外線的照射而分解;其中值得注意的產物是氯原子。若按照目前人類使用的氟利昂量持續不變來計算,幾十年後,臭氧層將絕大部分被消耗殆盡。此推論引起了世人極大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