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黑色開發:是建設還是破壞?(1)(2 / 3)

莫利納和羅蘭的研究報告,使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氟利昂的釋放得到了一定程序的限製。1985年英國的法曼及其同事們注意到,南極上空臭氧層出現嚴重消耗,即形成了"臭氧空洞"。臭氧的消耗比根據氟利昂效應計算的結果大得多。此時科學家間的爭論變得異常激烈。是氣候的自然變化,還是人類造成的臭氧分解呢?克魯岑和羅蘭認為:臭氧和工業廢氣中的氯及溴所起的化學反應,是造成臭氧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由於有克魯岑和羅蘭倆對臭氧問題正確、科學的認識,才促使人們達成有關限製破壞臭氧層氣體排放的共識,並找到對症下藥的方法。1987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許多國家簽訂了保護臭氧層的協議。

紫外線的危害

眾所周知,紫外線A和紫外線B能夠對皮膚造成傷害。但兩種傷害各有不同。紫外線A能夠刺入深層皮膚,因而對真皮也有影響。一般認為,紫外線A的慢性照射,會引起真皮膠質化與彈性硬蛋白等細胞外基質的變性或分解,進而導致皺紋、鬆弛等皮膚老化現象。紫外線B則更加厲害,它甚至可以影響人的免疫係統。隻需少量紫外線照射就能引起皮膚細胞的抗原顯示功能障礙,導致局部免疫控製。大量紫外線照射,便會引起全身性免疫控製。據說這些都與傳染病及皮膚癌的發生有關。 紫外線的增加還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

自然界所產生的變異,由於地域不同,差別也很大。但是最近有些值得注意的現象正在我們身邊發生。1995年秋,日本,。播協會播放了北美青蛙產卵率降的影片。由於北美的北緯45。與日本北海道接近,故這種現象也引起了他們的極大關注。美國俄勒岡州湖水中青蛙急劇減少的調查報告中說,以往其孵化率為90%,如今則隻有50%。通過調查發現,青蛙孵化率的急劇降低與疾病、水質無關。據驗證,這又是紫外線在作怪。當然,紫外線對於生態係統的影響,一般是眼睛所看不見的。直接受到紫外線影響的是大海中的浮遊生物。科學家對在日本近海中生息的溫帶沿岸浮遊生物的試驗發現,紫外線照射不僅使幼生的浮遊動物生存率明顯減少,而且其下一代的產卵量與孵化量也受到很大影響。生活在北海道近海等亞寒帶海域的浮遊動物,有很多種類則根本不適應紫外線的增加。對人類來說,有益的海產資源與其生存息息相關。許多浮遊動物白晝潛伏在海底深處,夜間浮到海麵上來,晝夜之間進行垂直運動,故可以躲避紫外線的照射。但它們產卵時卻不會移動,隻好在海麵上承受著紫外線的照射。浮遊植物壽命一般極短,這與海水垂直混合現象,與以它為食的浮遊動物的影響有直接關係(例如,由於紫外線B的增加,浮遊動物的捕食活動受到限製;或是浮遊動物減少,而浮遊植物劇增)。

紫外線B對植物的影響較大。其影響程序因植物的種類、品種而不同。以下列舉一些受影響的情況:

①阻礙葉麵生長;②草杆短;

③由於葉綠體發育不良和葉綠素減少而引起白化、黃化病;④阻礙花粉發芽和花芽形成; ⑨葉片加厚; ⑧葉片表麵積滿蠟狀物;⑦降低產量。

這些變化,不僅是由紫外線所引起的損傷及阻礙,另一方麵也顯示了植物的防禦反應。

關於紫外線B對植物生態係統的影響,主要是樹木產生了累積。因此,應根據樹木的種類,長期觀察它在分布上的變化。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紫外線B的照射能夠破壞甜菜綠葉體的包膜(阻礙光合作用),減少大豆、黃瓜、西瓜等植物的葉片麵積,減少黃瓜的產量。如果大豆在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移的時期受到紫外線照射,莖高、葉麵積、全株重量都將減少。臭氧層的破壞影響到大氣循環,氣象變動劇烈,而殃及農業生產。有人認為紫外線照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雖然不是直接影響。植物種係對紫外線照射的感受,有很大的差異,因而紫外線的增加會破壞植物生態係統的平衡。

日本也做過這方麵的一些調查與實驗,得到了部分數據。在對300多種農作物的調查中發現,約有50%由於紫外線B的增加而出現生長障礙。如果缺水,紫外線對它們的影響就更大了。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農作物對紫外線感應所發生變化的問題,目前尚難掌握其整體印象。在這項領域,需要盡早進行更加具體細致的調查研究。

預防紫外線的有效措施

四五年前,澳大利亞的廣播就開始宣傳大氣中紫外線越來越強的消息,提醒人們盡可能少去戶外活動。椐稱:在昆士蘭州,過去7年內患黑色素瘤的男性是以往的2倍,女性是1.5倍。昆士蘭州醫學研究所的馬庫萊納博士指出,紫外線仍在迅速地增多。現在,"臭氧空洞"的中心雖然是在南極圈;但它如果繼續擴展,悉尼等一些南方區域也將受到波及。目前,在南美和南極洲附近,也發生了同樣的現象。